close

陳怡魁論因果科學

 

        年輕的上班族幸芝最近常常被一些奇怪的問題困擾,說它是問題嘛!又其實不是真正發生的事,說它不是問題嘛!但是又確確實實會影響到幸芝的心情和情緒。

        簡單來說,幸芝最近發生的問題,就是她常常做一些奇怪的夢。

        做夢,其實在再平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會做夢,每個人也都曾經做過一些較為奇怪的夢。腦神經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個人每天晚上睡覺至少都會做四個夢,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作夢,那只是因為他們記不得。

        既然作夢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為什麼幸芝還會感到困擾呢?

        「因為,在夢裡夢到的情景,好真實……」幸芝有點不安地說道。「在夢裡,我總是會走到一條明明沒有去過,但是卻非常熟悉的小路,走了一會,眼前豁然開朗,原來那是一個依著山建造的小山城。

        「我在那裡,扮演的是一個很奇怪的角色,是一個收稅的人,但是因為我對窮人很寬容,雖然被上級責怪,還是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他們……

        「對了,在夢裡看到的人,都不是熟悉的臺灣人,而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我在裡面說的是很奇怪的話,雖然不懂,但是卻能夠瞭解別人在說什麼,這種夢真是怪透了……」

        後來,有一個對於心理學有點研究的朋友,很嚴肅地告訴幸芝,也許她作的夢,是她前世經歷的生活,也就是說,經過因果和輪迴之後,雖然在這一世的身分是幸芝,但是卻在某種巧合下記起了因果前的事。

 

        同樣是遇上了因果的事,成天開著一部小發財擺攤子的振祥就傷腦筋多了,這一陣子以來,振祥的日子過得非常糟,很多事情都非常不順。家裡面的孩子常生病不說,老婆的娘家還莫名其妙被倒了幾百萬的債務,連累他這個女婿也要一起攤還。

        別人發生事情也就算了,就連振祥自己也是禍事連連,前幾天不曉得為什麼小攤子的帆布突然垮了下來,把隔壁攤的炸雞爐弄翻了,爐裡的油還燙傷了人,光是賠償就弄得焦頭爛額。

        不僅如此,就在攤子出事的前後,振祥還發現自己身上長出了俗話說的「皮蛇」,痛起來簡直像是地獄一般,生不如死。

        出了這麼多奇怪的狀況,家裡的人當然四處求神問卜,最後才在一座據說相當靈驗的五府千歲問到了原由,說是振祥的祖先有冤親債主,曾經在前世被害死,所以現在要來報仇了云云……

 

        這樣的案例,在您的生活之中,一定常常聽到吧?同樣的問題,也一定常常有人問起。

        而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兩個字。

        因果!

        你信不信因果?

        因果的真相是什麼?

        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因果?

        而您自己想法,又是如何呢?

 

        在這裡,先讓我們從「因果」這兩個字看起。

        談到因果,很多人不免都會聯想起宗教的角度,甚至覺得「因果」本來就是宗教的名詞。

        什麼叫做「因果」呢?

        簡單來說,「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一般人相信,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便是因果的循環,這是一種自然定律,並不單是宗教性的論調。

        比方說,因果在數學上的說法是:「一加一」(因)等於「二」(果))因果論物理上的說法是:「物體運動」(因)然後「產生動能」〔果))因果在化學上的說法則是:「將兩個化學物質混合」(因)然後「產生熱、光、化合物」(果)。

        而因果在心理上也有一席之地,比方說,「對某人刺激」(因),產生「情緒反應」(果)……

        基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只要是我們睜開眼睛看得到的事物,都能夠用「因果」的角度來詮釋。

 

        在上述內容中所比喻的都是因果的定律,信者認為凡事必有其自然的循環,是一種「必然」現象。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若種菩提因必得菩提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將這個道理延用於現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們可以說:「欲得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也就是說,要知道前世的因,從今生所受的遭遇就可以得知,如果想要知道今世的因會導致什麼,在來生就會應驗。

        這是在佛教教義中,佛說三世因果經裡的說詞。

        在佛教的認定中,認為因果必有其不滅的定律,因此佛經有云:「雖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意思也就是說,因果縱然經過累劫的輪轉,甚至廣大神通力,因果的循環依舊不會因為歷劫的多少而消滅或擺脫的。

 

        因此,「因果」,說穿了其實就有著「循環不停」的意思。

        循環不停,不管你向著什麼樣的目標而行,總有一天還是會回到你出發時的原點,而在這裡所說的「循環不息」,是廣義的,不是單指著一件事,在因果的體系中,天地萬物,所有你能看見,聽到,想到的東西,都能納入這個體系。

 

        在佛教的教義中,佛教徒相信眾生的生死像車輪不停的轉動,生的要死,死的會再生。如果換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們所認定的「生」,其實在另一角度來說,也可以代表死。

        比方說,「生」的意義,除了生命和生機之外,也代表著死亡便在遠方的盡頭等著「生」的結束,萬物一旦誕生的時候,就表示「死」已經在未來耐心地等待。

        因為沒有一種生物能夠萬年不死,就算真的萬年不死,十萬年、千萬年之後,還是要乖乖地面對死亡的命運,只是早與晚的差別而已。

        而「死」呢?

        在許多人的認定中,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因為一個生命體如果在這個世界上「玩完了」,就代表一切的結束,生命、思想、財富,所有的東西都不復存在。

        大家大致上都不否認,死亡其實就是一切「玩完了」,一個生命體到了死亡的階段,無論怎麼說,都是很明顯的結束。

        但是,如果以一個較為寬廣的視野來看,死亡,其實是新生的開始,在生物的整體來說,一定要有先前的部份群體死亡,接下來出生的新生命才會有生存的空間。

        如果一次的生、死並不代表一切,那麼我們對於生命的看法是不是要做一個改變呢?

        如果人,乃至於萬物都不只活一次,而是會一再地出生、死去,那麼我們的觀點是不是要做很大的修正呢?

        在許多的宗教定義中,「因果」就是這個意思,指的就是生命會一再地重覆生死的過程,而希望接受教義的人,能夠用這樣的大前提改變對於生命的觀感。

 

        和生死緊緊相連的因果觀,便是信仰宗教的人們對於這個獨特體系的一般看法。

        因果,講的就是生死。

        因果,講的就是去的會再來,來的有一天會離去,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死,才會有新生……

 

        談到因果,對於這個體系最有研究,而且一直在探討的,就是大家相當熟悉的佛教。

        在佛教的一些教義、智慧中提及:「五趣流轉,六道因果」,這就是在說明,宇宙萬物的生命不是只有一期就結束的,而是會不停地循環,來來去去。

        在佛教的教義中講生命,不是從生到死,只進行一次線性的單程就結束的,佛教徒相信,生命不是直線,而像一具時鐘,是圓型的)像車輪,是轉動的,故而有所謂「三世因果」的說法。

        換句話說,也就是認為生命有前世、有今生、有未來,所謂「前世今生,今生來世」,如此因果個不停。

 

        因果之論擴及的領域,可以無遠弗屆,你可以推想好的未來,可是因果論中也討論到不幸的降臨。

        以現代的例子來說,現在的政黨輪替,藍與綠之間在下臺上臺相互競爭。家族的興亡,從前不可一世的鉅富,有一天還是會被另一批人取代。

        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現世的因果。有了因果的概念,你會瞭解這世上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羨人」。

 

        從中國到印度,從西方到東方,或是從古代到現代,有許許多多的智者都曾經提過屬於他們自己的因果觀點,探討的角度也多有不同。

      生命是不是從誕生開始,至死亡時完結?這是古代哲學家早就開始思考的觀點。

        或者,死亡帶來生命的終結,就好像甦醒是睡眠的終結一樣?

        這一生就是所有一切嗎?

        或者,這一生之後,還有另外一世等著我們?

        關於這種人的生命不只一世,而是兩世,甚至多世的看法,常常和因果一起被提起,稱為輪迴,是很多中國古代情操高尚、修行高深的智者支持的論點。

      在近代中國社會上及政治上發生大變動之前,一般的概念是:出家人差不多都是頭戴孔夫子帽、身穿道袍、足踏和尚鞋的。換句話說,中國的宗教家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同時接受這儒、道、佛三種信仰。就連學問淵博的老學究們也很難明確地辨認出某某人屬於哪一宗哪一派。

        因此,在儒、道、佛這三種思想體系中指出哪一個的信仰中對於因果觀念有多少接受程度,也實在有些難度。

 

      在儒家思想中,儒家的老祖宗孔子避談像因果論之類的形而上學問題,持的是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

        孔老夫子只說:「不知生,焉知死(連活著的事都搞不清楚了,哪還能知道死後的事?)。」,又說「敬鬼神而遠之」。可是,這兩句話其實是大有奧妙的,雖然說「不知生,焉知死」,對於死後的世界,並不否定,只是搖搖頭裝傻,說聲「不知道」而已;而「敬鬼神而遠之」,那就更是說得很有技巧了,因為他只是「離鬼神遠一點」,並沒有真正否定鬼神的存在。

      孔子的教誨主要局限於倫理道德的規範,並沒有談到靈性方面的事。但孔子非常尊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令人感興趣的是,孔子雖然從沒有提到因果,對老子卻推崇備至,老子對靈魂轉生的概念,有很多深奧的見解。而且,孔子被老子的教義吸引,也絕不單純是表面的賞識。

        因此,一個儒家弟子對於因果觀的接受程度,就要看他對佛教及道教的理解如何,這兩個教派的創始人都大力支持死亡之後還有生命的因果學說,因此只要和道教佛教有所接觸,便很有可能接受因果之說的概念。

 

      老子與印度的佛祖釋伽牟尼(佛教)、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數學)和希伯來的以賽亞(基督教)差不多同一個時期,他們全都教導過因果學說。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可以看到完全支持因果觀念的精神,直到今天,現代的學者對這本書仍推崇備至。很明顯,這本書完全支持因果的觀念,但將道家的因果觀發揚光大的卻是莊子,因此日本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更稱莊子為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

      莊子最有名的作品,便是「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輿,蝴蝶之夢為周與,周,則必有分矣。」

      在這場傳頌千古的一場夢裡,莊周夢到自己化身為蝴蝶,不知道自己除了做了蝴蝶外,還做過別的什麼?突然他夢醒過來,卻發覺原來自己就是莊周。可是,他不能肯定究竟他真是莊周,還是夢見自己變成莊周。他會是同是蝴蝶,同是莊周嗎?從此之後,他開始感到因果是大有可能的。

        到後來因果的概念在莊子其他著作中,便更加明顯了,就如他談到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和死具有兩個面貌,互為彼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這是中國古代哲人將因果論發展到淋漓盡致的範例之一。

 

      至於佛教的創始人:佛祖釋伽牟尼降生於印度北部一個名叫該亞的地方。過不多久,佛教便從北印度傳開來。

        當時印度的統治者是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阿育王的祖父粲陀羅谷達,在擊敗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軍後建國,之後,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繼續擴張他的勢力,征服其它地方,直至厭倦戰爭的恐怖,他便皈依佛教。

        這位偉大的印度統治者皈依佛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的道德思想及悲天憫人的心腸,很快便傳遍印度的每個角落。在阿育王四十年的統治期間,佛教成為主流的宗教,戰爭也便終止了。不用暴力的觀念廣泛地為人接受,而在這種概念的倡導過程中,因果和輪迴概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現在,世上學者都公認:亞洲區和非亞洲區的宗教受到從印度傳來的哲學影響很深。就算是現在已經不相信因果論的基督教教義,在公元五百五十三年前也是接受因果理論的,直到當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大公會議後,因果學說才受到正統基督徒不明不白的禁制。

 

      由於印度的思想不斷地流入中國,很多人自然把佛教玄奧的學說加諸孔子俗世的教誨中(這裡的「俗世」意謂只涉及倫理道德規範的教誨,沒有論及超然存在的命題)。

      可是,在時間的衝擊下,再加上人為心智思辨的扭曲,從印度傳來的原本佛學學說,來到中國後,由於中土對形而上學概念的吸收力還未完備,原始佛學的概念到最後也消滅了,有一部份人能夠接受因果是生命的基本定律,但是也有許多人無法認同這樣的看法。

 

        有另一派人認為,人類文化的開展,一切知識的進步,都是由於推究因果而來。例如我們感到熱時,在內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一種如何獲得涼爽的要求,有了這種要求,進一步就要追究為何會熱?如何才能不熱?

        這樣追究的結果便是,人們開始發現得到涼爽的方法,於是發明了電風扇及冷氣機等。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

        根據這一事實來說,因果法則的觀念,不論在印度思想界,亦或在西方的學術界,不管是古今,無論是中外,沒有不存在的,因為如果人類的文明不循因果法則立論,根本無所謂思想,而所謂的學術,也可以不存在。

        因此,這一派人認為,因果法則的應用,不唯佛教如此,只要是在宗教、學術、思想領域的範疇,都一定能和因果扯上關係。

 

       「因果法則是一種觀念,而且是一種普遍的觀念,普世價值,只要是存在這個世界的萬有事物,都有它們的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的,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必然是因果法則。」這派論者常會這樣立論。「所以我們常常說,特別是針對那些自認為受過科學洗禮的知識份子說,你儘管可以什麼不信,你對什麼不妨都持懷疑態度,以待小心的求證,但不能不信因果法則,因為這是科學的定律,不容有所絲毫疑惑的。

       「而且,因果之理至為精深玄妙,不是專就吉凶禍福以明因果的,如專著眼這方面以示因果,自易走上定命論的邪途,這是我們不可不知的。然世人多以一時的得失,疑因果無憑,不但是短視,簡直是愚痴,這種觀念,在佛法中是認為萬萬要不得的。

       「因果法則的肯定,事實上因為因果有其一定的規律,不能用任何外在的力量來改變,假定可以用外在的力量來改變它,那因果的原理就失其根據,不得名為因果了。

       「以大家都熟悉的數學為例:三乘三得九,這是一定的程式,任何人沒有辦法可以推翻,設若有人欲從外面插入一股力量,將三乘三所得的答案改成為八或十,那就喪失數學的公式,而不得名為數學了。因果的原理與數學的原理,完全是相同的,如果承認數學不可變,即得承認因果不可變。

       「再以現代科學的事實為例:如對某一物體加以摩擦,就會產生電熱,這是必然的道理,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參差,假定有所參差的話,那就不得成為定律。因果之理是這樣的明白淺鮮,我們還能對因果有所懷疑嗎?」

 

       這些堅信因果論的人們,從中得到極大的信心和立論,而且還特別強調「三世因果」。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你前生種什麼因,這一生就會得什麼果。今生種了什麼因,來生也會受什麼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以同樣的立論,因果論的堅信者還導衍出更多信念。

       「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過去世和將來世,就否定三世因果的存在,就如同我們總不能因沒見過自己的高祖父和曾祖父,就不承認他們存在的可能性吧!

       「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我們可以運用推理或類推的方式去了解。試看普天之下那一樣東西不是由於過去的延續?俗語說:『前人種樹,今人遮蔭。』假如沒有過去種的樹,現在那有蔭可以乘涼呢?

       「再說,三世因果並不一定就是前世和來世,也可能是去年、明天。更可能是前一分鐘,現在這一分鐘,以後那一分鐘或者前一剎那,後一剎那……」

 

       總之,因果論的堅信者還舉出現代科學的證據,認為科學家早已經說過,宇宙中每一件現象有它的原因的,而心理學也強調,: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這種論點和三世因果的說法當然就不謀而合了。

 

        但是,在更細緻層面的因果論分析裡,就開始逐漸出現了爭議,本來放諸天下皆準的道理,也許就有人因為某些細節開始不願接受。

        俗話常說:「一分耕耘(因),一分收穫(果)」,在這個層面,是大家都能夠接受,沒有問題的部份,縱使有一些思緒較縝密的人已經開始思索,有時候一分耕耘卻不一定有收穫,或者有的是只是一分耕耘,最後收穫十倍……

        然而,這些當然都只是特例,基本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還是能夠讓大家廣為接受的。

        但是,如果將因果的定律轉化到別的層面,就不一定能夠說服所有人了。

 

        另外幾句廣為人知的俗語:「殺人償命」、「父債子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就已經開始出現質疑,在現代的社會中,有些人不一定能夠接受。

        比方說:「殺人(因),償命(果)」,一般人可能覺得說起來琅琅上口,但是仔細一想卻大有問題。

        所謂的「殺人償命」,那是在古代司法人權制度還不完善時的現象,以現代的司法制度來說,犯下殺人罪的犯人,現在並不一定會判死刑,有的誤殺案件甚至只將殺人者判幾年徒刑就算了。

        更深一層的探討,古時候的智者就已經探討過,如果你偷了一塊錢,你可能會被判定是個盜賊,但是如果你偷的是整個國家,你卻會變成諸侯;同理,殺一個人是犯罪,在古代要償命來處罰,但是殺了千千萬萬人的將軍,卻可以成為英雄,甚至高官大臣……

        因此,因果論在探討到這種層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爭議了。

        除此之外,同樣讓人質疑的還有:

        欠債(因),還錢(果)(但是有許多人欠債不但不還錢,還可以因為種種理由借得更多)

        少壯不努力(因),老大徒傷悲(果)(然而有許多人少壯時非常努力,老大時也一樣事事無成)

        平時不燒香(因),臨時抱佛腳(果)(但是有很多人平時完全不燒香,最後還是得到庇佑)

        吃得苦中苦(因),方為人上人(果)(這一點的例子更多,有太多人吃得苦中苦,最後還是沒有成為人上人)

        另外,還有:犧牲享受(因),享受犧牲(果);愛人者(因),人恆愛之(果);敬人者(因),人恆敬之(果);物必自腐(因),而後蟲腐而蠹之(果)……

        真是所謂的「族繁不及備載」啊……

 

        但是,在這個分歧點上,就開始出現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現象,和那些堅信「因果論」者一樣,不信者同樣也可以舉出一籮筐的反駁。

 

        在這些「不信者」之中,有許多人主張「一世論」,認為人不過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軀,思想和感覺不外是大腦和神經的運動現象,人只要一死什麼都沒有了。

        「因為我們只相信我們看到的事實,」這些不信者常常會這麼說。「即使看不到,至少也要提出能讓人信服的理論基礎,光只是在那裡說著美麗的形容詞,所有立論都來自憑空想像的東西,無法說服我們!」

        於是,這些人便常常讓另一方的因果論信仰者痛心疾首,認為這些無可救藥的不信者是一群處處都只為這一生的物質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的自私者。

        「他們的生活充滿著短視、殘酷和功利的私欲,」在一篇講因果論的文章中曾經有人這樣嚴苛地批評。「這些人甚至為了個人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

        所以,對於相信者來說,不相信因果論的人認為另一方相信的是「一世論」和「無神論」、「唯物論」、「自私的功利主義」、「以物質為中心的實用主義」。他們也認為要提昇人格和智力的境界,非突破「一世論」「無神論」和「唯物論」不可。

        換言之,如果不相信因果,依信仰者的看法,很可能就會成為無法得到救贖的可憐人。

 

        但是顯然不相信宗教中「因果」的科學至上者一點也不在乎信仰者們的憂心,反倒覺得這些沉迷於宗教的人莫名其妙。

        一般來說,這些明顯「鐵齒」的不信論者中有許多人是智慧極高、思緒縝密的社會優秀份子,甚至是很出色的科學家,他們對於「因果論」,特別是宗教色彩較深的因果輪迴理論,也有著相當精彩的質疑。

 

        在因果論中提及,有所謂的「六道輪迴」,前世的各種行為(因),決定了這一世降生的各種狀況(果),包括你要成為什麼物種,什麼樣的天性,資質的好壞,都和因果有關。

        針對這一點,不信者們提出的質疑是:

        依照科學家的講法,生命起源大約在35億年前,一開始只是單細胞生物,而後再發展到複雜的多細胞組織生物,這是在距今大約4億年前的情形,而且當時的生物大多是蟲蟻之類。

        若依照因果的觀點,每個生物的靈魂來自不同的前世,才會有「六道輪迴」的說法,但是在有複雜生物之前,那些單細胞生物有因果的存在嗎?如果沒有,因果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依照因果的觀點,轉世到下輩子的好壞,取決於上輩子的善惡言行,因此有許多虔誠的佛教徒以「不殺生」的原因吃素,並且相信因為這樣可以轉世到更好的世界。

        那麼,現代有很多農產品使用的肥料都是來自動物的肉,雖然吃的是素菜類的玉米、蔬菜,但是讓這些植物生長的肥料中,一樣有動物的血肉骨骼,這樣算不算殺生?

 

        還有,如果真的有所謂的「因果」制度,這個制度又是誰發明的?誰在管理?誰決定某人該投生何道?投生何道的明細標準又是甚麼?個體若不肯去因果受苦,誰逼他們去呢?

        而在這個「因果」制度中,誰來決定那一種「道」比較高級?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人」道比「畜生」道高級,但是身為畜生中的貓、狗,平常過著快樂的日子,吃飽睡,睡飽吃,有時和同伴嬉鬧遊玩,反觀許多人天天愁眉苦臉,為了跑三點半、工作壓力天天失眠,和貓狗比起來,人真的有比較高級嗎?

 

        還有,如果依照因果輪迴的定義,人之所以會投胎為人,是因為前世積福報才有幸轉世為人的,那麼從幾千年前以來,世界上的人增加了不知多少倍,這些增加的人是誰投胎來的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不能隨便答一答,千萬不要很不負責任地說是從別的「畜生道」、「鬼道」來的,因為貓狗不懂為善,牛羊一生只是消極地吃草,至於虎豹之類的肉食動物就更不用說了,它們一生都在殺生,因此不能投胎成人……那麼,多出來的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而且動物因為人類食用需求的增加,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它們又是從什麼因果輪迴來的?

        而那些超越已知生物的「道」,箇中成員像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和地獄之眾生的壽命,按佛經說,以人的年日算,都在上億年以上。人死後又因為善惡不必然會重回「人道」,能再投胎成人的機會相對降低,如此看來,世界的人口應該是越來越少才對,為何反而不斷增加呢?

 

        從醫學角度來說,根據因果之說,我們常常看到許多故事,故事的情節大體上會說從前有一個老員外,平常樂善好施,他的夫人臨產前夢見一麒麟(因),結果產下一男嬰(果),然後這個男嬰長大後成就非凡云云。

        但是若以現代昌明的科學與醫學來證明,人的性別遺傳,決定於遺傳基因,所以早在母腹中就可用超音波檢查出胎兒的性別,小孩的愚魯在出生前便已經決定,根本不必等麒麟來投胎才生出一個「非凡的男嬰」,不是嗎?

 

        而不相信因果的聰明才智之士,抨擊這個理論最烈的,便是它本身是一個很容易形成死胡同的弔詭系統。

        所有關於因果論的證據,都來自於事後的詮釋和解說,本來應該是先有「因」,再推衍出「果」的理論,實際上驗證的方式卻千篇一律是從「果」開始分析,再回溯回去套出來「因」的方式。

        因此,明明是「因果論」,證明的方法卻始終是「倒因為果」,當然會被科學至上的人士抨擊得體無完膚。

 

        縱觀了以上的論點,我們可以發現,大致上來說,以現代科學為主的思考方式,認為「因果」其實只是一種唯心的想法,存在於宗教、哲學、玄學的領域之中,在人們的情感裡可以接受,但是在真正要談證據、要談辯證的科學領域中,卻比較找不到確切的根據。

        所以,以科學家的角度來說,是傾向於對因果輪迴之說存疑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找不到證據」。

        不過,在科學的這一方雖然有這樣的認定,但是在另一方面,「回擊」發出來的聲音卻大不相同。

 

        但是在民間的宗教信仰中,因果早就是一個廣為一般民眾接受的觀念,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前世因,今世果,來世報」的說法,早就是升斗小民熟悉不已,並且琅琅上口的句子。

        而在宗教家的眼中,更是將因果看做是整個人類、甚至整個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之一,在佛教、密宗的體系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拿神秘的西藏密宗來說,宗教裡的最高領導者達賴、班禪,乃至於許多修為極高的活佛,都有著許多次轉世的奇異歷程。

        這些和輪迴有關的奇異傳說,也被視為是因果之論的重要證據。

        對於科學家們針對因果的質疑,宗教家們也能提出許多反證,而的確,有的證據也著實讓科學研究者們無法回答。

        比方說,西藏密宗裡的活佛轉世,便是具有相當證據力的一個現象,不少活佛在過世前便已經明確指出自己即將轉世的地點,而從這些地點找出來的「靈童」(活佛指示自己再次投胎人世的對象),也常常具備有活佛們生前的知識和能力,是一般尋常小孩不會有的現象。

        而另一個方式,便是以唯心的方式,把因果詮釋成一種「即心即理」、「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心靈法則。

        既然是「心靈法則」,那麼俗世中的一切物質也不再重要(當然,這些『物質』將科學的證據涵蓋了進去)。

 

        一個講求的是實際上的證據,一切讓證據說話,說穿了,就是「唯物」。

        另一個闡述的,卻是用心靈和思想去感受,不受俗世的既定法則來限制,說穿了,就是「唯心」。

        一個「唯物」,一個「唯心」,兩者彼此互為反證,彼此互相制衡;我的最佳武器是你的最大破綻,我的最有力論點卻是你最站不住腳的部份,這樣,兩者怎麼談得起來呢?

        但是在歷史上,這樣的情形早就已經發生過好幾千年了,「唯心」和「唯物」的辯論,早已經在歷代的智慧交鋒中進行過無數次。

        這兩者之間的爭辯,如同我們可以猜想得到的,當然不會有結果,最終的結論就像是唐朝初年,欽天監科學家(現代的天文臺機關)和篤信佛教官員間的爭論。

        在這場大論戰之中,欽天監科學家以實證的角度批評信佛者的不合理之處,佛教徒則以佛經中的教義來反駁。

        到了最後,兩者沒有人得到勝利,欽天監科學家雖然連「佛祖是不事生產,鼓勵人民不做事的懶惰者」的說法也搬出來,卻仍然無法讓佛教徒改信別的宗教,而佛教徒也只能無奈地一拱手,說:「讓你們這種人,大概就是以後要下地獄的那種人吧?」

        因此,在歷史的證明之下,我們知道唯心和唯物一向就很難得到共識,本來就是要互相吵來吵去的。

 

        那麼,關於「因果」的事實真相又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說:「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如此說來,因果的真相又是什麼?

        真的有因果這件事,或者它只是宗教家哲學家的囈語?

        到底哪一邊才是真的呢?

 

        關於這個有趣的辯證,國際知名的易學巨挈陳怡魁博士卻有著他獨到的看法。

        陳怡魁博士認為,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但是有時候,爭吵得不可開交的兩方,經過追根究底、抽絲剝繭的分析之後,卻常常發現,兩邊捍衛的很可能是同一件事。

        那也就是說,兩方面追求的事實,其實可能並不相悖!

 

        「簡單舉一個例子,就拿生物的『進化論』和宗教的『創造論』來說好了,」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這兩個不同的理論,在人類最近幾百年的歷史上早已經不曉得爭戰了多少回,到現在還是各說各話,沒有一個真正結論。

        「這兩個理論,一開始的時候是『創造論』佔上風,因為科學還不發達,大家都很單純地認為,這世上所有東西都是上帝造的、天公做的、老天爺生出來的,有思想比較細膩一點的,還會找出許多美麗的神話,把太陽月亮說成是天神的眼睛,下雨說是女神流眼淚什麼的。

        「等到後來,從達爾文開始研究『進化論』開始,『什麼東西都是早就造好』的創造論就開始走下坡了,至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像從前那麼多人相信。

        「但是爭論卻沒有到此為止,因為雖然現在科學家大多把『進化論』當成主流,但是進化論還是有很多的謎團未解,甚至還會自相矛盾,所以認為『創造論』才是事實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甚至有很多最頂尖的生物學家,同樣也還是相信『創造論』!」

        說到這裡,陳怡魁博士睿智地笑笑。

        「兩個理論看似天南地北,一個說生物是造出來的,一個卻說生物是演化出來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兩派人馬之所以這樣爭論不休,會不會是因為雙方的論點其實都是事實的一部分,但是雙方卻也都沒有掌握到全部的事實呢?

        「事實的真相,會不會是又『創造』,又『進化』呢?或者是有的生物是『創造』出來的,有的生物卻也有過『進化』的過程呢?

        「這樣發展下來,就很好笑了,因為兩方相信的都是事實,但是卻又認定對方所說的不是事實,當然會爭論不休了,對不對?」

 

        在「因果」的觀念認定上,陳怡魁博士經過長年的研究,發現真相也像「進化論」、「創造論」的爭議一樣,科學家和宗教家兩邊的看法似乎水火不相容,但是事實上,雙方只是認知上的差異,兩邊相信的事實,也許並不相違背呢?

        其實,這樣的爭議和論戰,陳怡魁博士早在數十年前便已經接觸過許多次,在講求證據的科學領域中,遇上了講求「即心即理」的玄學、哲學、宗教領域,常常都是雞同鴨講,說了半天,還是各唱各的調,一點交集也沒有。

        因此,從早年的研究開始,陳怡魁博士在工作上投注最大心力的,便是將這兩個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經過實證和縝密的研究,讓兩者能夠統合起來,或者簡單地說,讓它們能夠「說同樣的語言,唱一樣的曲調」的工作。

        在這樣的前提下,陳怡魁博士的研究成果可謂相當地豐碩,四十多年的歲月中,這位國際知名的中醫、易經專家已經成功地統合了不少玄學領域知識,讓它們現代化,呈現出能讓注重科學的現代人能夠理解的面貌。

 

        陳怡魁博士早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並且在青年時期便已經卓然成家,是中醫、針灸方面有著相當成就的傳統學術研究者。

        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陳怡魁博士把研究的領域從中醫體系中拓展開來,開始著手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玄學領域的智慧。

        和一般中國玄學專家不同的是,陳怡魁博士跳脫了以古代文言文的濛昧方式研究玄學的一般做法,而是以現代西方科學精神的實證方式,深入探討這些讓現代人晦澀陌生的玄學學問,並且在其中得到極大的成功。

 

        「當年,我會著手用這種方式來研究的思維是這樣的,」陳怡魁博士詳細地解釋說道。「我在接觸中國古代著名的五術:山(風水)、醫(中醫)、命(命理)、相(看相)、卜(卜卦)的時候,發現它們有很多資料是以古代的思考模式流傳下來的。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玄學領域的知識是以古代較為難懂的文言文,甚至是當時的價值觀記載下來的,文字難懂是一個問題,而且有些古時候的人認為是金科玉律的價值觀,到了現代早就應該做大幅的修正!」

 

        在這裡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好了。比方說,現在民主社會最常提及的「政黨輪替」、「總統換人做做看」,在古代人的認定中,可是嚴重到不能再嚴重的想法,不只不能做,連想一想都不可以!

        古時候,只要任何人稍稍有了改動政權的想法,那就是十惡不赦,就是罪大惡極,一經查獲,往往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禍,哪像現代,只要付得起保證金,什麼人都可以選總統!

        另外,對於女性的幸福定義,古代和現代也大為不同。

        古時候對於女性的要求,便是順從、賢淑、一切以男性為主,因此才會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或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等觀念的存在。

        但是在古代對於女性的幸福定義實在太過狹隘了,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嫁個好丈夫」並不是幸福的唯一定義,遇到了這樣的差異,原先的價值觀是不是要做很大的修正呢?

 

        「不只是字義上的問題,就連一些流傳多年,卻沒有真正得到求證的東西,也應該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研究方式來探討,」陳怡魁博士肯定地說道。「總而言之,就是要用可以重覆驗證的方式來證明,才可以真正稱為實用的學問。」

        因為有這樣的理念,四十多年來,陳怡魁博士投下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用科學研究的方式來印證中國古代玄學的諸多理論,並且在其中得到相當驚人的成績。

 

        在針灸方面,陳怡魁博士曾經和美國在亞洲最高的醫學研究機構: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合作,將針灸正式介紹給世界舞臺,並且成功地在西元一九九一年促成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正式將針灸納入世界的醫學體系之中。

        近年來,陳怡魁博士更耗資超過三百萬美金,投下大量人力物力著手研究針灸的金屬針頭進入人體時,溫度對於各種療效的影響。

        在世人向來覺得神秘的風水堪輿領域,陳怡魁博士也研究出獨特的「風水實用科學」,解開了千古以來風水之學的諸多奇妙之處,其實來自於地球磁場對人體影響的原理。除此之外,陳怡魁博士更另闢蹊徑,首創以人工方式構建風(空氣)、水(流水)格局的「人工風水學」,更是令這門古老神秘的學問出現了新時代的面貌。

        而在這些諸始如命理、中藥、卜卦的既有學問領域之外,陳怡魁博士更歸納了古代玄學的智慧精華,開發出了前無古人的中國五術之外第六術:「食」,以食療的方式結合各種古代老祖宗的智慧結晶,讓使用者活得更健康,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有了這麼多結合中西古今的研究成果,陳怡魁博士對於「因果」體系的科學,也早就已經著手研究。

        「關於因果科學的真義,以目前的情形來看,還是屬於『唯心』的信仰者較能接受,」陳怡魁博士笑道。「而屬於『唯物』的研究者,對於『因果』這種想法,大體來說還是比較不信的,就算是那些嘴上不說,也沒有出言相譏的,在心裡可能還是嗤之以鼻。這不能怪任何一方,因為在以前,因果的學說本來就比較缺乏科學上的證據,大部份都只是存乎一心的想法,換句話說,如果你信,它就存在,如果你不信,它就根本不存在,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這世上到底有沒有『因果』這種東西呢?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只是它存在的方式,不管是玄學哲學宗教的一方,還是講科學證據的一方,都沒有辦法很明確地把它描述出來,或者是給它一個乾淨俐落的否定。

        「既然『唯心』一方的人相信有『因果』的存在,不相信的是『唯物』,就是要證據的那一方,因此,如果要說服他們,就不能用唯心的方法來描述,而是要用唯物的方式來解釋。

        「因此,我在『因果科學』的研究中,著墨最深的便是唯物的層面,也就是要有科學上的證據!」

 

        這,便是陳怡魁博士研究「因果科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因此,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們將要討論的因果科學,就不從唯心的角度來探討(雖然『唯心』的理論也是這門學問中重要的一環),而只單從「唯物」的驗證來敘述。

 

能量角度探討

        就如同前面所說,因果,基本上就是一種「循環不停」、而且「生生不息」的大原則。

        這個原則,不只放諸我們眼前所見的世界皆準,就算是大至幾萬億光年外的宇宙,或者小到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世界,都一樣可以套進這個邏輯之中。

 

        「如果將我們所在的世界侷限在地球上,當然會對這種說法不能接受,」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就好像你生活在一個小泡泡裡,以為小泡泡裡的世界就是一切,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小泡泡的外頭,還有一個寬廣遼闊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住在小泡泡裡的人完全不暸解外邊的世界是什麼情形,甚至完全不肯接受,但是外邊那個遼闊世界發生的事,還是一樣會影響到這個小泡泡。」

 

        關於這一點,近年來大為流行的星相學,其實就有很深的研究和探討,但是卻被大部份的人所忽略。

        現代人對於星相學的瞭解,大概不外乎雙魚、天蠍、獅子等星座,太陽、月亮、上昇影響的一週運勢等等,對於它的認知,大部份人還是停留在娛樂流行的角度。

        但是事實上,在西方的文明裡,星相學、占星術其實是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古老智慧,經由流浪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流傳,在西方文明的許多國度裡,有許多人對這門學問深信不疑,甚至還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只是因為宗教和政治的關係,流浪四處,以天地為家的吉普賽人永遠都是弱勢的族群,不僅無法在社會上取得平等的地位,更糟糕是的最後還成為打壓的對象,因此在許多西方民族的心目中,吉普賽人是比一般人低下的二等人民,就連吉普賽人的學問也成了不受重視的怪力亂神。

        對於星相學,占星學來說,這種認定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因為根據許多知名專家的研究,星相占星的學問,其實有著一套相當完整縝密的體系,對於天體群星和人類各種吉凶禍福的互動,有著很深入的鑽研。

 

        關於星相占星學的研究,大部份的正統科學家都不把它當一回事,認為那只是近似方士騙徒之類的虛無之學。

        對於星相學採反對態度的人,甚至可以舉出一籮筐的例子來反證它的不合理之處:有的人很堅定地認為,一個人出生之後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如果照星相學的論點來說,那些遠在幾千萬里外的星星,無非就是一些遠到不能再遠的大石頭,要說這些大石頭會影響人的命運,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太荒謬?

      然而,在星相學的一些古老智慧典籍中很明確地指出,在天文學中的許多星座,對生物能夠產生影響的說法絕對不是迷信,而是真實的,在知名的典籍《聖典博伽瓦譚》也證實了這點。

        在空間中的每個生物都受到同樣物質定律的支配,這個空間並不只包括我們所在的地球,且是涵蓋了整個宇宙。科學家很早就已經確定,如果在遙遠的宇宙另一端有任何和地球類似的星球,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元素、化學物理定律將會和地球一模一樣,而不是像科幻小說中所說的,會出現「地球上找不到的元素」。

        科學家發現,我們所知的物理化學定律是整個宇宙的準則,不管在多遙遠的星球,任何物質的特性都會和地球上的物質一模一樣。

        以我們熟悉的社會法則來說,天體運行和包含人類在內的生物相互間的關係,就如一個國家的市民受到國家法律的支配一樣。很明顯的,我們都知道法律為何,也會遵守它定下來的準則,但是對於物質自然的法律,我們卻陌生得多,也許因為它極度地完美而精微,很自然地存在於我們的四周,雖然明明被它所支配,但是我們粗糙的感官卻沒有察覺,或是根本就不知道有這種法則的存在。

      然而,就像是陽光、空氣、水一樣,我們雖然不能沒有一刻沒有它們,但是因為它們存在的方式太過巧妙,卻讓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同樣的,自然的律法是這樣的精微,以致我們身體的每一部位雖然都受到各類星相的影響,卻也常常讓我們無法察知它們的存在,甚至還振振有辭地提出種種反證,沾沾自喜。

        「雖然沒感覺,但是卻並不表示它不存在,」陳怡魁博士笑道。「就好像核能的力量強大無比,動輒可以毀掉整個城市,但是在核能科技還沒發現之前,卻沒有人會知道,有這樣強大的力量蘊藏在眼前。」

 

        很很早的歷史中,人類就已經發現天體對於萬物的影響,在這些天體的影響操縱下,生物的一切隨之起舞活動,就連屬於物質上的形體、活動,都受到它們的影響。

        在西方的星相學中,人們發展出以出生時星辰的位置來推算這個人的一生,因此,星相學認為,人的命運可能藉著誕生時星座的位置得以探知,這是一門歷史悠史,內容極為淵博的科學,只是因為詮釋的方式不良,在演變成現在的情形,讓星相學成為一門只是在每天的流行資訊上讓少男少女有個話題聊聊的旁支末節。

        而因為某些誤導,濫用,讓這門科學久而久之變得一無是處,很少人會以嚴肅正經的角度來看它。

      然而實際上的真相是,所謂的「星相學」對於人類的影響並不是人為意願的創造,事實不是那樣簡單,整個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空間宇宙大環境的巧妙安排。

 

        陳怡魁博士認為,西方對於星相學的研究不可謂不深,但是很可惜的是因為視野以及不被重視的緣故,並沒有發展出一套視野寬廣的體系,只是將重點放在星辰位置、吉凶禍福的角度。

        一開始的研究者,可能知道星相之於人生的真正關聯,但是隨著年代久遠,流傳失真之後,真正蘊藏其中的道理反倒式微了,留下來的只有用星座、運勢斷人吉凶的實用部份。

        宇宙、群星對於人類,乃至於整個地球的影響,反倒是在東方的中國文化中留存了下來,在古老的智慧中處處留下了痕跡。

        根據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國文化中的農曆、節氣,就是一個大的宇宙觀和人類生活之間互動關聯的紀錄。

 

        「從很久遠的古老年代開始,中國人就知道整個宇宙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但是那時代的人當然還沒有『宇宙』的概念,因此就用『天』來統稱整個宇宙的概念。

        「不要以為當時的人真的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古代的智者早就領悟到人類生存的大地,不一定是唯一的世界,因此就用『地』來稱呼我們所在的地方,用『人』來通稱世上的所有萬民。

        「所以,古代中國人早有了『天、地、人』、『天人合一』、『順天應理』等觀念的出現,因此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其實早在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已經窺見了整個世界運作的模式。」

 

        在坊間許多星相學的工具書中,常常會以很多的篇幅形容各大星體對於人生命運的影響,但是這些星體也僅止於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再加上大家最熟悉的太陽、月亮,總之,就是以這些較明顯的星體來斷言人的禍福吉凶。

        但是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卻發現,真正影響人,甚至於地球上萬物的,絕對不僅止於這幾個明顯的星體。

        真正對人產生影響的,是宇宙間所有和太陽一樣大小,甚至更大的星體,數量高達一千四百多億顆。

        所有地球上的萬物,不管你相不相信這個理論,卻都毫無例外地被這一千四百億顆星體影響。

        換言之,不管是地球上一朵花的綻放,一滴露水的滴落,甚至是潮汐、日出日落,乃至於你我的一句話,一個人生重大的改變,都和這些星體的互動有關。

 

        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發表過一個很重要的物理理論,我們都知道,這位可以算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生平最廣為人知的研究理論就是「相對論」、「統一場論」,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宇宙萬物都可以用能量的方式來換算,而星球和星球之間的重力,更是支配宇宙的重要能量之一。

        當我們仰頭看夜空裡的宇宙浩瀚群星,每一道閃爍的光芒代表的都是星星的能量,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我們知道宇宙群星的光芒和能量,每當經過一個星球的時候,都會被這個星球的重力影響,產生各種程度的偏移,換句話說,對於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響,會因為經過的星球有所修正。

        來自整個宇宙一千四百億眾星的能量,在不同的距離,經過無數不同的星體吸引,交會在地球上的某一個座標,位於這個座標上的生物,當它來到世上的時候,就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印記」,而這個印記,就是這生物在生命過程中所有行為、境遇的密碼。

        以人類的角度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在他出生的時間、地點有一個獨特的,只屬於他一個人的座標,這個座標代表的,便是整個宇宙所有能夠影響地球的星體,在那一個特定的時刻,那一個特定的地點,以所有星體的作用力,影響出來的一個獨特人格。

        而這些星體的總體的影響力、作用力,便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所有境遇和行為,和這個人有關的,所有的外在內在歷程,都和這個獨特座標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些總體的作用力,則是無數星體互相吸引、偏離之後的最後成果。

 

        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有疑問,這樣為數眾多,數量高達千億的星體作用力,不管有沒有經過吸引,也不管有沒有真的遭到偏移,數量這麼多的作用力,再交互影響起來,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就更是超越千億的天文數字了。

        想起這樣的或然率巨大數字,有些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便會興起這樣的疑問。

        「這樣多的作用力,要逐一釐清彼此的作用、影響,可以肯定是人力無法達成的不可能任務。既然是『不可能任務』,那就沒有辦法找出證據了,反正你怎樣掰都行,不是嗎?」

 

        這樣的疑問,其實就和前面所提及的,科學家對於因果科學的質疑性質極為相近。

        因為無法求證,因此相信的人恒信,不相信的人恒不信。

        因為所謂的「作用力」來源多達千億,彼此間又有交互影響,想要逐一算清楚這些作用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也一樣只能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了……

        這,是不是又是另一場「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各說各話呢?

 

        「當然不是!」陳怡魁博士肯定地說道。「因為雖然這來自星體的作用力非常的複雜,但是卻仍然有脈絡可尋,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文明裡,就已經找出來其中的奧妙和關鍵了!」

        陳怡魁博士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這些來自宇宙一千四百億群星的作用力,雖然因為各星球間的引力,經過無數次的偏移,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偏移力量只有兩個,那就是來自太陽和月亮的影響。

        人類自從在地球上出現以來,一抬頭就可以在天空看見這兩個最明顯的星體,而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文明都有關於日月的各種崇拜和信仰,因為古時候的人雖然不知道天文學和宇宙各種現象的真相,但是卻從人類的特有直覺領悟到這兩個星體的重要性。

 

        「這種現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瞭解了,」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今天假設宇宙裡的所有星體都是一盞盞的燈,有的燈大,有的燈小,有的光芒耀眼,有的比較黯淡,這些燈在你的眼前看過去,閃閃爍爍,讓你眼花撩亂。

        「但是如果今天有兩盞燈就放在你的眼前五十公分的地方,它們的大小也許比不上其他的燈,但就是因為這兩盞燈離你比較近,所以你的眼睛放眼看出去,大部份的視野就會被這兩盞燈佔滿。」

 

        同樣的道理,因為太陽、月亮離我們最近,因此來自宇宙一千四百億群星的作用力,受這兩個星體的影響最大,偏移的程度多少也最重要。

 

        「知道什麼是『唯心』,什麼是『唯物』嗎?」陳怡魁博士淡淡地一笑。「看不到,抓不著,只能用感覺去揣摩的東西,就是『唯心』,而看得到,或是抓得著的,能夠用感官碰觸得到的,那就是『唯物』。但是你不能因為看不到抓不著就認為『唯心』是虛幻的,也不好因為『唯物』比較具體,就覺得它應該是真理,這樣的想法會讓你產生錯誤的判斷。

        「比方說,我們看不到核能、原子能,但是實際上它們不僅存在,而且能量強大到令人驚駭不已。而有很多魔術表演逼真得讓人無法否認,他們讓你親眼看到白鴿無中生有地出現,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切成幾塊,甚至還能讓人憑空消失……但是你也知道,這些親眼看到,『眼見為憑』的東西,其實都是假的,沒有人被切成幾塊,白鴿並沒有無中生有,也沒有人憑空消失。

        「來自宇宙一千四百億星星的能量,影響力無法證實,或至少無法逐一證實,所以它可以被視做是『唯心』的部份,但是來自太陽、月亮的作用力影響,卻是有很明確證據的,而且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因此,太陽、月亮的作用力影響,是很『唯物』的東西,因為它們很明顯,而且古代的中國文明早已把它們的影響放在記錄之中,這個記錄,就是我們到現在還是常常在用的『陰曆』。」

 

        陰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另外一個面貌,那就是「農民曆」。

        在農民曆中,諸如「春分」、「秋分」、「立冬」、「夏至」、「霜降」、「驚蟄」、「大暑」、「小暑」等節氣的計算,不僅在過去幾千年適用於廣大的農村萬民,而且到了現代,仍然是讓氣象學家讚歎不已的準確「天氣預報」。

        在人類所有的曆法中,包括我們現在採用的年、月、日計算法,都和太陽、月亮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以說,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所有的活動和行為,都和太陽月亮脫離不了關係。

 

        來自宇宙眾多星體的作用力,為數眾多的各星體間相互偏移吸引的交互作用,最後再加上太陽和月亮的強大影響力,交織形成了地球上影響所有生物的一個精密系統。

        這個「精密系統」,事實上就主宰了所有生物的生命和生活,所有運作都逃離不開它的影響。

 

        請試著想像這樣一個結構吧!在地球上的某一個點上,如果用數學的說法,就是一個「座標」,在這個座標點上有一個人,這個人,在這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位置上,所受的宇宙星體、太陽、月亮作用力,就是一個獨特的訊息,這個訊息所記載的,便是在這一個特定的座標點上,這個人擁有的特殊能量「印記」,舉凡他當時的狀況如何、未來即將有什麼樣的特性、過去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經歷,都很確實是記錄在這一個時間點上。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深入鑽研了許多古今中外,科學玄學領域的知識,陳怡魁博士發現,這個特有的時間點,每十九年會循環一次,而且時間相當的準確。

        換句話說,某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間點上,當時太陽、月亮和宇宙一千四百億群星的作用力形成一個特殊且獨一無二的角度,而這樣的角度,會以每十九年一次的輪迴周期重新再回來循環一次。

        這是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的確切理論,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智者曾經探討過因果、輪迴,箇中的研究多如恒河之砂,也有過無數的精闢理論。

        但是,只有陳怡魁博士能夠以非常具體的方式提出驗證,那就是因果科學的循環周期是每十九年循環一次!

        這是陳怡魁博士在精密研究了古代中國的曆法,再加上現代天文學知識佐證後,得出來的一個論點。

        這個十九年的周期,其實在曆法中也看得出來。

        比方說,現代的世界使用最普遍的曆法便是西曆,也就是俗稱的「陽曆」,但是在中國古代留下的珍貴遺產中,「陰曆」卻是古時候萬民使用過千百年的慣用曆法。

        今天,比方說一個人在陰曆的三月十二日出生,他的陽曆生日是四月十三日,然後在下一年以後,每一年的四月十三日都不會再是三月十二日。

        但是奇妙的是,十九年後的陽曆四月十三日,卻會和陰曆三月十二日再次重逢,而且是每過十九年,你的陰曆生日、陽曆生日就會重逢一次。

        因此,這個「十九年周期」,是經過千百年的經驗淬練所得的結果。

 

        「事實上,這雖然是我獨特的創見和理論,但是實際上同樣的體系運作方式,已經在地球上實行了億年萬年,」陳怡魁博士笑著說道。「早在人類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上時,萬物就已經遵照這個法則不曉得實行了多少年。

        「比方說,像太陽的黑子,同樣也是對自然生物影響極大的天文現象。科學家早已經發現,每隔十一年太陽黑子會有一陣子特別的活躍,這時候便會對地球上的各種狀態產生影響,繼而影響到在地球上生長的萬物。

        「每一次太陽黑子的活躍,便會累積一次對地球生物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明顯,有時候在一兩次周期時還看不出來,但是每當太陽黑子的影響能量累積了多次之後,就會造成地球上某部份的生物大量滅絕。

        「像這這樣的大滅絕,在古生物的研究上是很常見的,有時候地球上會突然佈滿某種強勢的生物,數量多、種類多,整個地球似乎都要被它們佔滿。

        「但是有朝一日,這些佔了絕對優勢的生物卻會令人完全無法想像地大量滅絕,直到一個也不剩。比方說,我們最熟悉的恐龍,就是在稱霸地球一億五千萬年後,突然滅絕到一隻也不剩的。

        「縱觀它們的滅絕的原因,就是和天體運行有直接的關係。」

 

        有了這樣的循環規律,現在我們再拿同樣的觀念回頭看我們的世界,就會發現因果學說的理論,其實很容易就能以科學的方式驗證出來了。

        因為有了前面的「因」,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果」。

        因為曾經做過什麼,以後才會發生什麼。

 

        說到這裡,也許還是會有讀者不認同,認為還是沒有解釋出所謂「因果」理論,真正的科學立論在那裡。

        因為在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的前提下,只是解釋了因果理論的一部份,但是其他更為抽象的部份,並沒有解釋清楚。

        比方說,種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長出什麼樹,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但是一樣種下同樣的種子,卻有的長出茁壯的大樹,有的卻沒有成長,有的卻連發芽都沒有機會。

        這又是什麼樣的「因」和「果」呢?

        「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那是常識,是很明顯的事實。

        但是「種什麼樣的因,卻得不到什麼樣的果」,或是「不種因,卻得到果」,如果發生這樣的情形,那就非常令人困惑了,不是嗎?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也點出了很多人不相信因果論,認為其中沒有科學的證據,只是人們的想像,」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人們很容易被自己既有的錯覺誤導,總認為只要是親眼看見的東西就一定正確,如果沒有看見的就不予置信。

        「也因為這樣,世上才會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爭議,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吧……」

        然而,和其他的理論家不同的是,陳怡魁博士並沒有搖搖頭,感歎一下人生之無常,就把話題帶過去。

        陳怡魁博士隨之舉出來的,卻是相當實證的研究理論。

        「在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大至宇宙銀河,小至微生物病毒,不管有多麼種類繁多,多麼的複雜,但是根據物理學的理論,所有的有形無形之物,都可以用『能量』來看待!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有我們已知的東西,不管它有多大,有多小,都能視做是一種能量,這個理論,早在幾百年前的物理理論中就已經得到過驗證。

        「物理學家發現,『質』,指的就是有形之物,『能』就是無形的力量,這兩者都能夠用大小、單位來表示,所以『質』有『質量』,能也有『能量』。

 

        事實上,在物理學的領域中,對於「質」與「能」的探索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科學家們發現,有形的「質」和無形的「能」,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很密切的關係,只要經過某些特定的過程,「質」可以變做「能」,而這個過程也可以顛倒過來,由「能」變成質」。

        舉個例子來說,從「質」變成「能」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把一件東西燒掉。一般人認為,東西燒掉了,就「沒有」了,最多只剩下一把灰。

        一堆價值連城的珠寶,如果落在熊熊烈火之中,燒完了,一般人就認定這些珠寶已經「沒有了」,但是在物理學的定義中,這些實際存在過的物質,並沒消失,只是在燃燒的過程中化為熱能、光能,轉化成另一種形態,並沒有消失。

        而從「能」轉為「質」的例子,最明顯的就是植物的生長,植物藉著土壤、水的澆灌,從一根小樹苗長成一株參天的古木,除了養分和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光合作用」。

        在成長的過程中,植物吸收了太陽光的光能,長出了根、莖、葉等各種組織,就是從「能」轉為「質」的一個最好例子。

        然而,奇妙的事並不僅止於此,物理學家們發現,在我們存在的宇宙裡,有一種很奇妙的定理,叫做「質能不滅定律」,顧名思義,就是這世上的有形之物「質」,以及無形之物「能」,其實都不會消失,只是會在形態上互相轉換而已。

 

        因此,將我們所存在的世界視作是無數種能量的排列組合,其實是很貼切的形容方式。

        關於能量,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兩種不同的能量一旦混在一起,便會產生互相影響拉扯的現象,能量有所謂的高低,一旦兩者混在一起,高能量者會往低能量的方向流去,低能量者則會向高能量者流去,直到兩邊趨於一致,變成同樣等級的能量為止。

        這樣的說法也許還不是很容易讓人瞭解,就舉我們放洗澡水的情形來做例子吧!

        如果一開始放洗澡水的時候,放的是熱水,太燙的水當然不能夠一下子泡進去,否則會有燙傷之虞。

        在這個時候,如果不想等到水涼,我們一定會在這盆熱水中加入冷水,把溫度調到我們覺得舒適的程度為止。

        這一盆本來太燙的洗澡水,加上冷水後,從熱變溫暖的過程,就是兩種不同能量互相混合,高能量的熱水分子往低能量的冷水分子流,冷水分子則往溫度高的熱水分子流,兩者相混,熱水降低溫度,冷水變熱,最後趨於統合,才變成了怡人舒適的洗澡水。

        這樣的過程,當然不是簡單的放洗澡水而已,像這樣的不停地交換能量,讓整個環境趨於一致,穩定下來的過程,便是宇宙形成以來,無時不刻都在進行的「能量秀」。

        這一個真理,適用於我們已知世界的所有事物,可以說是決定了我們所處世界之所以會有這樣面貌的最重要力量。

 

        知名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開宗明義的第一頁就明白指出:「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方的俗諺也說:「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放眼望去,所有的生物、自然現象,都能夠套入這套能量的法則之中。

        在物理學裡,所有的能量一旦混合在一起,一定都會經過一翻互相拉扯的過程,最後變成趨於一致的平衡狀態。

        最後,陳怡魁博士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整個過程,聽起來似曾相識嗎?」陳怡魁博士露出睿智的笑容。「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其實是很正常的。

        「在物理學裡,他們將這個現象稱之為『能量統合』,但是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就叫它『因果』,而且是更精細的因果關係,我們通常將它稱之為『報應』!」

 

        只要是談「因果」,就一定會有人聯想到「報應」。

        什麼叫做「報應」?

        對於這個名詞,有很多人腦海中想到的,都是比較負面的詮釋,但是實際上,「報」是回報,「應」是反應。在孟子梁惠王篇下曾經說過:「出乎爾者,反乎爾著也。」,意思說的就是只要是你曾經做過的事,有朝一日回來向你反彈、回應的,常常都是這件出自你手,和你有關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凡事都能套入「因果報應」的邏輯之內,但是有些人對因果報應的說法卻不以為然。為什麼呢?因為事實證明,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定律並不是永遠成立,我們常常看得見有些人做了善事而不得好報,壞人做惡事卻逍遙法外,這些事情往往令人覺得憤憤不平,甚至還有人會憤世嫉俗地說出這樣的順口溜:

        「鋪橋造路填溝恤,殺人放火福壽全」,意思就是說,做好事,捐錢造福鄉里人群的人不但沒有好報,甚至落得橫屍溝渠的悲慘下場,反倒是那些做盡壞事的人不但沒有惡報,反倒福氣逼人,家財萬貫,子孫滿堂。

 

        所以,因果之論真的可以相信嗎?

        仔細研究民間對於因果的說法,我們將它分做三種因果型態:

        現果:這是此生所做的善惡之因,也在這一生成熟招果。

        來果:這一生所做之善惡因,在來生才成熟招果。

        後果:這一生所做之善惡之因,在這一世之後的幾世後才成熟招果。

 

        針對這樣的狀況,提倡這種因果型態的人解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看似奇怪,但是卻彷彿成理的不同果報?

        「因為,因果的力量有遲早,」這些信仰者可能會如此解釋。「一個西瓜只要一年可成果,而龍眼卻要五年的時間才能成果,這是因為因的力量有遲早所致。而因果、緣份、業力的力量也有強弱,諸如雨水、陽光、土壤的多寡與肥脊,便影響著果的成熟度。

        「人世間的因果,也是一樣的道理。」

 

        呼應這種說法的古詩也曾經這樣描述因果: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上或自身有餘殃,殃盡乃昌。

        「為惡必殃,為惡不殃,祖上或自身有餘昌,昌盡乃殃。」

        簡單地解釋,就是說做好事一定有好報,如果一時看不到好的報應出現,那一定是自己或是祖上仍有失德不足之處,所以仍然無法顯現出好的報應,總要等到失德不足之處消耗殆盡了,做好事,好的報應才會顯現。

        相反地來說,就是做惡事一定會有惡報,如果做了惡事卻仍然沒有惡報,那一定是自己或祖上仍有積德之處,總要等到積下來的福德消耗完了,惡報才會出現。

 

        所以,相信這種理論的人認為所謂的「報應」就有:

        現世報:今世現受果報。

        次世報:來世受報。

        後世報:三世或好幾世以後才報。

 

        這樣的因果論還有兩個重要的定律存在,那就是「因果不會消滅」,以及「善惡不相抵銷」。一切的一切遲早都要還個公道,所以知道因果的人便會掌握自己的命運,前途的快樂與悲哀都會由自己來負責。

        總而言之,就是把一個善惡的系統混在一起,連前世來世也一併算進,做善事如果是存款,那麼做惡事就是提款,整個系統像是一部提款機,最後再來看帳戶裡的「存款餘額」。

 

        這樣的理論,可以接受嗎?其實,還是一樣的問題,一樣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相信的人,認為這種將幾輩子今生來世的善惡因果以「提款機」的型態詮釋,是非常合理而且令人信服的說法。

        但是不相信的人,卻也可以指責這種說法其實一樣不負責任,因為這世上所有人都只活現在這一輩子,縱使有過很多說得活靈活現的前世今生故事,但是事實的真相是,真正活過前世,現在又活在今世的人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從來沒有一個人曾經活過一輩子,又千真萬確地再活下一輩子的案例。

        所有前世今生的案例,其實都只是一些片斷的記憶,而且幾乎全部都經不起縝密的科學求證。

        這樣說來,要提出一個確實的驗證讓兩邊的人都能信服,是可能達成的任務嗎?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陳怡魁博士的「能量統合」理論。

        其實,用「因果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自然的世界,其實是很淺顯易懂,沒有什麼爭議的,如果讀者從前不曾用因果的角度來看世界,現在再重新以這個獨特的視野張開眼睛、耳朵來觀看世界,應該可以有一些有趣的領悟。

        楊柳枯了,會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

        天空中的太陽西下了,明晨會從東邊昇起,冬天到了,嚴寒的氣候雖然令人難以忍受,但是冬天已到,就代表春天已經不遠。

        動物吃了青菜五穀,排泄而出成為肥料,肥料再滋潤草木,又能夠回頭供應動物所需。

        一顆美麗的晨露垂在綠葉上,到了中午,天空中的艷陽照射大地,將水分蒸發回到天空,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又變成雨、露、霜、雪再次回到大地,如此一直循環下去。

        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那裏去呢?從江河流向大海,但是總有一天,同樣的水還是有再回來的時刻。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大自然的定律其實就是完完全全的因果科學,整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輪轉,時間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階段,這一切都能夠納入因果的體系之中。

        反觀人類的世界,同樣也能找出因果的痕跡。

        富貴不過三代,不管你多麼風光,多麼不可一世,再偉大的帝王朝代,也大多幾百年就煙消雲散。

        聖經裡也說過,當年的所羅門王曾經多麼地光芒耀眼,他的冠冕也多麼的金碧輝煌,但是在時間的洪流過去之後,反倒是野地的花依然燦爛,而當年的偉大君王早就已經歸於塵土。

        俗語有謂:「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這是看透因果,因為看出無常才會萌生的感歎。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因果思想,其實代表的是一種美麗、真實的期待,也是一種非常光明的未來希望。

        但是從這些因果科學的例證之中,陳怡魁博士卻很睿智地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所謂的『因果』,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其實是個既優美而且無懈可擊的真理,只要是呈現在大自然中的因果關係,都是沒有什麼太大爭議的。」

        說到這裡,陳怡魁博士無奈地笑了笑。

        「但是只要一扯到人類的世界,因果理論就會開始出現很多奇奇怪怪的爭議,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所有論戰、爭議,全部都是在人類世界裡發生的,信的也是人類,不信的也是人類。

        「因果對於原野上的動物、家裡的牲畜有影響嗎?當然有,但是它們可不會想太多,而且不見得能夠體會到因果的存在。

        「你能夠想像一隻河馬在非洲的河裡游泳的時候,看著河水倒影沉思:『我從何處來,我往哪裡去』嗎?

        「你能夠想像一隻老虎咬死一頭獐子,然後思索自己會不會因為殺生而積業報嗎?如果今天有一個肉毒桿菌突然間開始懺悔自己曾經讓多少人生病,是不是很爆笑的想像?」

 

        因此,陳怡魁博士認為,因果理論的爭議,其實大部份來自己於人類本就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生物,才會有這麼多和自然定律彷彿不合的現象發生。

        「但是這些『不合理』,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就好像人會思索自己前世今生,會思索整個宇宙的奧秘,看起來似乎和別的生物大不相同,」陳怡魁博士笑道。「但是這些『大不同』,其實也涵蓋在自然法則底下,一點也沒有超出自然法則的範圍。」

 

        以「能量」定出來的物理學「因果論」,既然是屬於大自然的理論,當然也可以適用於人類。

        只要以我們特有的思考模式加上修正,因果論中再怎麼無法理解的部份,也一樣能夠說服相信者和不信者。

 

        仔細審視一下我們生活的世界,你會發現因果科學之所以會讓許多人開始存疑,甚至不願相信,其實是因為人類太過聰明所致。

        不,應該說是我們太會「自作聰明」,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彷彿是進步的,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卻讓人啼笑皆非。

        在這裡,我們簡單舉個例子好了,人類的文明社會,是我們覺得相當驕傲的成果,但是如果以一隻貓的角度來看人,一定會覺得這種動物實在活得痛苦萬分,莫名其妙。

        在貓的生活裡,只要肚子餓了就吃,想要睡覺就睡,想拉屎拉尿隨地解決,而如果想要找個對象來交配,只要深夜叫上幾聲,就能夠達成目標。

        反觀人類,吃飯時除了禮儀之外,還要有餐具,有時遇到生意場合還要刻意少吃,甚至不吃;想上廁所時找不到廁所就只好蹩著,蹩得過頭了還會蹩出尿道炎之類的毛病。

        至於求偶這件事,那就更讓貓類笑掉大牙了,有的人光是要把對方約出來就要用上鮮花、禮物、名車、洋房,從動念追求到真正達到最終目的:性行為的距離簡直天高地遠……

        這就是陳怡魁博士指出的,人類常常會把許多事情複雜化的現象。

 

        如果沒有將事情複雜化,存在於自然界的因果科學其實是非常單純而且準確的。

        「仔細想想,自然界的因果科學再單純不過,所有現象都能用『能量趨於平衡一致』的角度來看,」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原則非常簡單,就是在某時某地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整體的平衡狀態,那麼另一個時刻另一個地方,就必然要發生另一件事,把改變的狀態拉回來,再次回到平衡穩定,就這麼簡單。

        「但是這個平衡穩定的狀態,也不能夠長久地就這樣穩定下來,因為生物的系統一定要常常動,有動才會有能量,否則就只是一塊大石頭了,要這些生物幹什麼?因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所謂的『因』,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是在某個時間、地點發生了一些事,把整個狀態變動,之後導致的『果』,就是因應這個變動,要讓整個系統再次回到平衡的另一個變動。

        「所謂的『因果科學』,真正的精髓不過就是『平衡』,如此而已。」

 

        只不過人類文明的特性之一,就是會把一些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在陳怡魁博士四十多年的研究中,更是處處可見這個事實的種種跡象。

        「比方說歷史好了,」陳怡魁博士笑道。「如果我問你,歷史到底是什麼東西,你會怎麼回答呢?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給你兩個選擇好了,歷史到底是老天爺造出來的,還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答案當然是:『歷史不是老天爺造出來的,完全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更精確的說,歷史只是某個時代的政府紀錄下來,大部份是講鬥爭的一筆帳。而在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會留下歷史的記載。

        「同樣的,人類窮其一生想要得到的所有慾望,有絕大多數也是把事情複雜化之後產生的虛幻事物,雖然你明明看見它在那裡,但實際上大部份都是虛幻的。」

 

        陳怡魁博士認為,所有人類歷史留下來的記載,其實就是一份人類奮鬥成功的周期紀錄,只是這個「成功」的定義,和地球上千千萬萬種生物大不相同而己。

        仔細想想,有很多人類定義中所謂的「成功」,看在其他生物的眼中,如果這些生物能夠說話,一定會大呼「真是奇哉怪也!」

        比方說,許多人追求的「功成名就」,不管是求取功名,還是獲取財富,得到權力,在求取的過程中有更多人強取豪奪,甚至不惜用盡一切手段,最後終於達成目的。

        這樣的行為,看在其他生物的眼中,是不是完全無法理解呢?

        一群草原上的兔子,絕不可能為了一張鑲滿珠寶的龍椅寶座爭個你死我活;一群在河裡悠游的魚也不可能為了考個第一名,全部拋開一切苦讀一些平時不太用得到的考題。

        更有趣的是,嗜血食肉的獅子老虎,除了肚子饑餓之外,也不會無緣無故殺掉別的生物,甚至來個數以萬計的集體大屠殺。

        最後,你當然也不可能看到一隻熊殺掉一頭牛,只是為了把它的皮扒下來做一件美美的皮夾克。

        這些行為,都只有人類會做。

 

        在陳怡魁博士鑽研了數十年的玄學領域之中,同樣也可以看到這種有趣的省思。比方說,在紫微斗數中的十二宮裡,人類在乎得要命,但是對大自然的各種生物來說卻完全不具任何意義的,居然就佔了三分之二以上!

        「這樣說起來,真的很好笑,」陳怡魁博士哈哈大笑。「仔細看一看,真的就只有人類會在乎這些看似重要,但是卻沒什麼意義的東西。

        「比方說,一隻狗根本不會在意它自己的『福德宮』、『田宅宮』如何吧?一隻海裡的章魚當然也不會在乎它的『父母宮』、『事業宮』有多好有多壞。

        「至於『財帛宮』、『僕役宮』怎樣好怎樣不好,我看大概全世界也只有人類在乎了吧?」

 

        因此,現在結論就出來了,在大自然的世界裡極為單純易懂的因果科學,就因為人類複雜的文明特性,這才變得令人難懂。

        不僅難懂,有些案例還讓人困惑不已。

 

        仔細想一想,在這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而有的人卻出生貧賤?

        有的嬰兒生下來就很可愛,而有些嬰兒卻長得很醜?為什麼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卻瘦弱多病?

        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好吧!也許你可以用俗語所說的「龍生龍,鳳生鳳」來解釋,但是如果遺傳就可以解釋這些疑問,那麼為什麼有些平庸的父母卻生了聰明可愛的寶寶,而有些知識份子卻反而生了白痴兒女呢?

 

        假使營養就可以解決健康的問題,為什麼仍有許多富人家骨瘦如柴,一生多病?難道他們沒吃過營養品嗎?

        假使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為什麼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卻仍然貧無立錐之地,而且還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貴家庭的孩子,卻生來就養尊處優,終生財物享用不盡?

 

        深入探討前面幾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一種神秘而不可思議的因素存在,或者至少可以說,有我們無法理解的邏輯在。

        這些疑點還包括:人為什麼不能自由地選擇誕生地點、家庭和父母兄弟呢?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稱之為「命運」,也是談論因果科學時常被提及的部份。

        佛家對於這種不可知也不符定律的狀況稱之為「過去的業力」,指的就是說,只要是遇上不能理解的狀態,不符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原則,是因為人的前世所作所為遺留下來的影響力。

        孔老夫子也曾經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命」字,相信因果論的人解釋它其實指的就是「因果」或「業力」。

        根據這套邏輯,不瞭解命運由來的人,就會怨天尤人,不能隨遇而安、視富貴如浮雲。

 

        命運、因果、業力,彷彿組成了一套相當有說服力的體系,但是這套體系還是和許多唯心的因果論一樣,動不動就會遭到唯物論科學研究者的無情抨擊。

        因為把所有不合理的部份簡單用一個「因為那是前世的業力」來解釋,這樣未免太過簡單,也太過廉價。

        同樣的,這種解釋的方式也沒有辦法滿足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質疑。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們約略提到過一些關於善惡兩報的探討,並且發現在民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警世觀念之外,存在著不少和這個邏輯不太相符的例證。

        有的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好報,所謂「鋪橋造路填溝恤」,而有的人做了許多壞事,卻沒有想像中的「報應」,反倒過著很好的生活,也就是「殺人放火福壽全」。

        這些例證,其實除了讓不信因果論者有了很強的反駁理由之外,其實也讓很多相信因果,相信「好人有好報」的人們氣沮,覺得一心從善絕對是好事,但是如果老天爺是公平的話,為什麼還會讓做好事的人沒有好報,卻讓做壞事的人不得到懲罰呢?

        這些困惑,並不是單純的幾句「業力」、「前世因果」就能夠解答的,縱使能讓虔信的信徒接受,但是心中那股疑惑還是沒有消失。

 

        陳怡魁博士認為,所有的疑惑,其實到了最後都歸納到同一個點,要解答的話,就從這一個點下功夫。

        「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人類思想的『自以為是』、『自認聰明』,」陳怡魁博士詳細地解釋他的立論根據。「我們在這裡討論『善』、『惡』、『善報』、『惡報』,都是從人自私的角度看這些問題,但是天地萬物的價值觀並不盡然和人類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左。

        「善是什麼?惡是什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實,都只是人自己心中的認定,不一定是真理,有時候甚至可能錯得離譜。

        「我們一向所受的教育,都傾向教導我們人類是萬物的中心,一切的利益都以人類的利益為優先在考量。然而,這種理念近年來已經大為改變了,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們不是地球的主宰,我們其實只是地球上千萬生物中的一份子,不是主人,而是眾多乘客之中的一個。

        「有了這樣的想法,很多事情就可以跳脫原來的框架,開始出現清楚的事實真相!」

 

        事實上,如果用比較開闊的視野看這個問題,你會驚訝地發現,有很多我們原先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如果在不同的處境環境中,卻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對於一般人的價值觀來說,「富」是好的,「窮」是不好的,對不對?但是有些富人過的生活壓力極大,曾經有人笑著分析,說現代的富人過的是囚犯的生活(怕被綁架)、吃的是牛羊在吃的食物(怕胖怕高血壓,不吃肉只吃菜),就連要吃一碗路邊攤的蚵仔麵線也不一定能如願,反倒是窮人們自由自在,就算半夜倒在路邊睡著也不會有事。

        而在前面提到的例子裡,有的人生了聰穎出色的後代高興萬分,有的人生了愚鈍的小孩覺得沒有面子,但是在知名作家趙寧的一篇小說中寫過這樣的故事:有兩戶相鄰的鄰居,一家的小孩個個都很會唸書,每個都是狀元,另一家的小孩卻成績永遠墊底;小孩成績不好的父母天天向狀元之家的父母親自歎自憐,覺得小孩子不會唸書真是丟盡臉面。

        但是時間過去了,狀元之家的小孩紛紛出國深造,出國後就不回來了,反倒是不會唸書的一家子孫滿堂,天天熱鬧得很,對照狀元之家的冷清,誰比較出色,誰家比較好命,還真是難以斷定,是不是?

 

        至於善惡,那就更是難以斷定了,行善行惡,常常都不能只看表象,如果只是從表象觀察,有時還會產生極大的誤判。

        國外的小說家曾經寫過一個故事,說有人到地獄和天堂去遊覽,卻很驚訝地遇見了俄國的殺人魔王史達林、中國的獨裁者毛澤東和知名的非洲仁醫史懷哲。

        更令人無法置信的是,手上分別沾滿數千萬人鮮血及生命的史達林、毛澤東,居然很快樂地在天堂享福,而救人無數的史懷哲卻被編派到地獄去受苦。

        遊歷天堂地獄的人看了這樣的結果覺得忿忿不平,於是便向上帝抗議,然而,上帝的回答居然讓人無法反駁。

        「史達林、毛澤東兩人是殺害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沒錯,但是他們在另一個層面上,是解決了他們國家的問題,把許多可能為國家帶來災難的人清理掉,所以上天堂。

        「而史懷哲雖然在非洲救了很多人,但是在這些人之中也包括了許多瀕死的小孩,這些小孩本來不應該存活的,但是史懷哲把他們救下來,長大後卻成為各國的叛軍遊擊隊,殺害的人遠超過史懷哲救過的人,這是他的責任,所以就判史懷哲下地獄!」

        小說的情節當然是虛構,但是卻在某個角度解釋了善惡之間難以分野的弔詭。

 

        同樣的矛盾,也出現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

        像是在宗教場合常常出現的「放生龜」、「放生鳥」,虔誠的宗教信徒發自內心的善意,花錢以為買得的是動物的自由,但是卻沒有想到捕捉動物的人便是因為利用這樣的善念,一再追捕各種準備放生的動物,反倒造成了動物痛苦和死亡。

        這樣的「善念」,能不能有「善報」呢?想來應該沒有人敢下定論的,是不是?

        還有,幾年前在美國曾經有所謂的「殺人醫生」,這位醫生之所以會幫病人結束生命,是因為不願看到不治之症末期的病人再受那麼大的痛苦。

        因此,這位醫師雖然背了「殺人」的罪名,但是被他安樂死結束生命的病人臨終前卻對他千恩萬謝,家屬也對他感激莫名。

        這樣的「殺人」,又到底是善是惡?

 

        四十多年來悠遊於玄學、科學兩大領域間各類研究的陳怡魁博士,針對這個疑團,卻已經有了確切的答案。

        而這也是陳怡魁博士研究「因果科學」最終的結論!

 

        「所謂的因果,就是這個宇宙空間中,一切以各種型態存在的能量,在分分合合,崩解整合的過程中,留下的紀錄,」陳怡魁博士仔細地解釋說道。「這種以能量平衡的模式詮釋而出的因果科學,適用於世上所有的事物。

        「它的原則很簡單,就是當你發生一個事件的時候,一定會發生另一個事件將它造成的變動彌補回去,發生的時間也許有長有短,但是一定會發生。

        「而在我們所在的地球上,因為受到太陽、月亮的引力影響,因果和報應的周期是十九年,換句話說,一件特定事件發生因果的反應時間,以十九年的周期最為明顯,如果在第一個十九年沒有發生,那麼就會在第二個十九年,也就是三十八年後發生,但是反彈的力道經過累積會更強大,不管善報或是惡報都是如此。」

 

        至於如何判定何者為善,何者為惡,陳怡魁博士也已經有了肯定的判斷機制。

        「基本上,只要是依循著自然的定律,就可以大略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但是如果這樣還不能夠判定,就可以運用以下的方式來決定你的所作所為是善是惡……」

 

        陳怡魁博士指出,所謂的善,指的就是「讓對方在長遠的角度來說,得到好處、得到快樂、得到滿足」。

        相反地,所謂的惡就是「給對方在長遠的角度來說,受到痛苦、損失和不滿足」。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老師在你讀書的時候逼你讀英文,逼得非常之緊,非常的嚴厲;在短時間的情感和感受上,你認為這個老師給你帶來痛苦,覺得他是世上最壞的壞人。

        但是時過境遷,十幾年後,你卻發現因為當年有這位老師的緊逼,讓你的英文程度變得很好,在日後你的事業、人生上受益匪淺,這時候你才知道,原來這位老師帶給你的不是「惡」,而是善。

        換一個角度,如果今天有另一位老師,在你小時候無限量地供給你糖果、糕餅,讓你吃得不亦樂乎;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當然會把這位老師當成是天下第一大好人,行的是極度的「善」。

        然而等到你年紀大一點之後,面對的肥胖、蛀牙、各種慢性病纏身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位老師給你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這便是陳怡魁博士獨特的因果科學研究結論,而且你將會很驚訝地發現,從此以後,所有關於因果令人困惑之處,都可以經由這套科學理論來詮釋。

        因為這套理論是完完全全的唯物解釋,是經得起各種科學驗證的不變真相。

 

後記

        關於因果的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最有興趣的話題,但也是爭議最多的一個領域。

        有因就有果,這一點相信不會有人有異議,但是對於一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因果例證,如果你要用業力、果報來看待,當然可以,但是如果要以較科學的方式來解釋,相信陳怡魁博士的「因果科學」理論會更有說服力。

 

        如果用這套理論回頭來看許多關於因果的解釋,相信會給讀者帶來新的視野和角度,也希望能給您帶來另一層次的領悟。

        處處可見的城隍廟對聯常寫著這樣的句子:「陽報、陰報、遲報、速報、終必有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熟謂無知?」

        醒世讖言也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心念正確,通曉善惡的本質,你的生命一定能夠過得更為滿足。

 

        而古代智者領悟而出的「跳脫因果」之法,也是很好的人生哲學,將它套入陳怡魁博士的「因果科學」之中,相信您一定能得到極好的領悟和理解。

        忍辱為先,不與計較。

        懺悔前過,認己不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發大弘願,立志渡眾。

 

        願大家都能在這套體系之中,得到最大的喜樂和平安。

 

 

 回 陳怡魁論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ai147 的頭像
    quai147

    陳怡魁 無所不食

    quai1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