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經基礎文明的解說

 

        西方科學的一個很大貢獻,就是以「座標」的概念詮釋科學上許多研究,讓人能夠更清楚地以視覺化(visualized)的方式看清許多抽象的概念。座標的概念緣出數學,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不只在科學上可以引用,甚至人文、歷史、哲學也都可以用到「座標」的概念。這樣的概念,連中國文化的智慧也能受惠,本來在古籍中晦澀難明的概念,加上了座標的概念,就能夠很生動地詮釋出來。

        宇宙萬物、太陽與月亮、地球和大地上的萬物,都是這個空間中共存的不同個體,在不同的參考點上,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意義。以宇宙為主體的座標,放眼望去,就應該以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窺看;以太陽和月亮的座標來看、以地球的角度來看,都能看到宇宙萬物不同的面貌,而如果以人類的角度來看呢?這樣的角度,勢必和宇宙、日月、大地看出來的視野大不相同,但卻是最符合我們生存的模式。

        一個橫跨數萬光年的星雲發生毀滅性大爆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可能是影響深遠的重要大事,但是對於遙遠宇宙另一端的地球來說,卻可能無關緊要;一顆五十公里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是完全無關痛癢的事,但是對地球生命來說,卻造成了恐龍的大滅絕,甚至造就了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契機。同樣的,一場在印尼發生的超級森林大火,在臺灣的人可能毫無感覺,但是如果是你的手指被火燒傷了,全世界的人可能一無所悉,但是自己卻是痛徹心肺,永生難忘。

        宇宙、日月、地球、大地生命,都有各種不同的座標,但是如果是以人類的生存角度來看,以「人」為主體的座標,才是我們最應該專注的對象。自古以來,宗教家總喜歡描述「天堂」和「地獄」這兩種極端的座標,但是事實的真相是,不管是身處天堂或是置身地獄,都不是絕對的,如果專注的方向正確了,我們的座標就在天堂,如果方向不對,那就很可能身處地獄。其實,真相就是這麼簡單。

        在中國古代的智慧文化中,閃爍著最燦爛光芒的,自然非「易經」莫屬。自古以來,對於易經的詮釋,諸子百家各有說法,有人說易經雖然外表上有個「易」字,但卻是最難的學問,有人則認為易經是古老智慧中最神秘,而且是奪天地之造化,罕有人懂的艱深之學。然而,這些面貌都是多年來從老祖宗智慧中衍生而出的眾多法相之一,易經的真正面貌,最古老的原型,其實應該是先民對於人類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智慧結晶,毫無疑問充滿了最偉大的智慧,但卻不是艱澀難懂的東西,它並不神秘,相反地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

        易經在中國古代最早的面貌,可以追溯到伏羲氏的時代。伏羲氏身處的上古時代,是一個原本安詳和樂,但是卻在一場洪水巨災後,大地面目全非的動盪年代。當時生活在古代中國大地上的人們,在天災地變的肆虐之後,憑藉著聚集之地的各種地形,運用個自的力量和智慧,和大自然的先天條件共存,並且繁衍自己後代,形成了一個個的部落。

        因為所處地形的不同,各個部落的生存學當然也大不相同,住在山上的部落,吃的食物、住的用具,都要取之於山上,水源也只能仰賴山上的泉水。住在水邊的部落,靠的是捕撈水中的魚類而活,所有的生存用品全數取之於水裡;而居住在平原上的部落,因為沒有山上、水中的資源,因此就要善用土地平坦的條件,開墾荒地,以種植作物或獵捕平地上的鳥獸為生,沒有水源,就只得從地底挖,引出井水,然後才能存活下去。

        然後,在伏羲氏統治的時代,就將這些分散居住在山、河、海、澤、平地、森林的各種部落不同的生存模式歸類,並且整理成簡單的符號,做為各部族的象徵,而這些符號,就形成了易經最原始的雛型。從這些看似簡單,意義卻極為深遠的易經符號之中,就可以看得出遠古時代人類生存的方法,觀察並統計大自然法則的規律。在易經的體系中,把整個人類依存的世界分成八個基本元素,那就是:乾(天上)、坤(大地)、坎(水)、離(火)、震(打雷)、澤(沼澤)、艮(高山)、巽(風),舉凡天地萬物的各種現象、狀態,都不出這八種基本元素的排列組合。

        這樣的八大元素概念,從伏羲氏的時代整理出來,演變到了黃帝公孫軒轅的時代,又組合出一個更為精密的體系,創造出和人類生活更為緊密的易經生存學。原先在伏羲氏的易經生存模式中,針對的是人們在生命中的必經歷程,也是就是「生、老、病、死」,這些環節,在上古時代的人類生活裡便已經足夠運用,因為那時候的人生活單純,並不需要太精細的分類。

        到了黃帝公孫軒轅的時代,他從母系社會中脫穎而出,又經歷了與南方蚩尤部落的大戰,逐漸形成中原共主的地位,當時的人類生活已經開始演變,人們的智慧也累積到一定程度,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只被動地順著大自然的規律而行,於是黃帝時代的生存學,除了「生、老、病、死」之外,更演進出「食、衣、住、行」幾個項目,讓人除了吃、睡之外,開始追求生存的品質。

        在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們簡直像是一群思想新穎、創意十足的發明團隊,他的身邊百官,甚至於妻子都是偉大的發明家,發明出來的東西動輒影響日後五千年的人類文化。比方說,黃帝的臣子風后發明了指南車,比西方的羅盤要早幾千年,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另一臣子倉頡造字,隸首發明算術,容成發明了曆法,整個黃帝時代,等於是古代中國文明的一次大進化,把人類的生存素質整個提高。

        在「食」和「衣」的部份,黃帝以神農氏嚐百草的理性研究精神,實驗後選出較好的方式為人民所用,在古書的記載裡,黃帝教人耕種、選種、畜牧,種出較好的食物供人食用,養育家畜家禽提供動物性蛋白質的補充,不用像遠古時代一樣,只能憑野生的果菜,獵捕野生動物而食。

        在穿衣方面,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方式,同時也開始編織絲綢,人們穿載的衣物不用再依賴獸皮,不管是禦寒、外觀上都有很大的進步。

        在「住」的方面,除了教會人民搭建以泥土、石塊築成的房舍,不再像以往一樣,只能用樹枝木材搭簡陋的房舍。在更深一層的生存哲學體系裡,在這個時代的智慧者,也開始發現居住地和人們生存規律的巧妙關係,開始出現環境居住學的概念,這就是風水哲學最早的面貌。和後世那種故作玄虛的偽風水之學相比之下,黃帝時代的風水堪輿之學,其實就是一種人類的居住環境景觀哲學。

        在這個時代裡,智慧之士開始教導人們如何挑選讓自己住得舒服、與大環境的能量有正面感應的學問,讓得到好感應的人們不僅生存條件好,連生下來的子孫也是優秀出色,充滿競爭力。

        然後,在「行」的方面,同樣有表面和深層兩種意義。表象上,黃帝時代的人們,開始學會以車船、騎馬當交通工具,取代只憑雙腳走路的交通方式,但是這個「行」字除了行走、交通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深的含意,就是「活動」的意思。從人呱呱墜地,一開始在人類社會中生長,就開始了「行」這個動作,包括結婚、追求異性、研究任何學問,都在「行」的這個範疇裡面。

        於是,由易經衍生演化而出的人類生存學,就這樣從最原始的「生、老、病、死」,精細化之後,又在這四個過程中加入了「食、衣、住、行」的細節部份。

        可千萬不要小看「生、老、病、死、食、衣、住、行」這簡單的八個字,從黃帝的時代開始,這八個字等於已經成了人們在社會中成功與否的基本準則。從生老病死的必經過程中,尋找食衣住行的模式,這已經成了我們的社會中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重要關鍵。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過程中,雖然已經有過無數的各類生存運作模式,但是仔細深思一下,還是從來不曾脫離最古老的原型:易經的模式。

        我們甚至可以很肯定地說,古往今來的中國文化,智慧精華,都不曾脫離開易經的範疇,不管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戰而屈人之兵,決勝於千里之外」、「否極泰來」、「由剝返復」、「物必自腐而重生」,都是脫胎於易經理論的智慧結晶。

        事實上,從伏羲氏的易經架構再到黃帝公孫軒轅的食衣住行體系,再經過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最後再經過周朝時代的粹練,這一套生存哲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發生過一次思想和文明快速進化的大黃金時代,在當時人類的智慧如同燦爛的花朵滿地綻放,諸子百家的學問和思想在同一個時期急速地爆發出來,其實就是易經基礎文明在古代中國開花結果的最好實證。

        在這個時代衍生而出的各類思想、學問,深深地影響了後代數千年,不只是中國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至深,連後來崛起的西方文明發展也有這段黃金時代的影子。有人曾經說,戰國時代的文明很輕易地就已經達到西方文明還要再花上千年的水準,就好像一個小孩,在幼稚園時代就已經提前完成碩士學位,而帶領中國文明這樣早熟的關鍵,就在於易經體系一路延革下來的架構。

        在歷史學家的研究中,發現我們對文明的演變,其實瞭解得並不是很完全,在一般人的想法裡,文明的興替應該是由草昧不文逐漸演化到先進和進步,所以幾千年前的人類智慧,以現代人的想法來說,想當然耳一定比我們現今的生活要落後,但是仔細研究歷史之後,可以發現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

        以埃及的金字塔來說,現在仍然屹立在開羅近郊的幾座大金字塔,眾所周知是世界文明的奇蹟,它們如何建造,以及建造的技術從何而來,至今仍然是個謎,科學家只知道就算以現代的科技來說,要造出同樣的金字塔也是難如登天。

        然而很少人知道,屹立在開羅沙漠上的三座大金字塔,它們的建造技術並不是循著我們認知中的文明次序出現的,按照道理來說,造金字塔的技術應該越接近現代越先進,其實正好相反,在大金字塔建成後,埃及文明的建築技術是倒退的,因為在後來建的金字塔不僅規模無法比上三座大金字塔,連耐用度也天差地遠,早就傾毀在歷史的沙塵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現代人的智慧比古人還高明」這句話是不必然成立的,當然在太空、工業、電腦方面的科技成就,我們遠遠超過古代的老祖宗,但是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生存哲學上,現代人卻常常比不上古人,要不然,為什麼現代社會仍然充斥著那麼多的問題呢?

        從某些角度來說,現代人面對的問題其實比古時候的人還要多,而且常常束手無策,公害、污染、大量的慢性文明疾病、每況愈下的人際關係,都是現代人們的夢魘,更糟糕的是,似乎也找不到比較有效率的解決方式。其實,這些看似嚴重的問題,其實早在數千年的古代中國智慧裡,就已經有了答案。

        古代的智慧者從易經的架構中,很早就發現人類如果想要過好的生活,就一定不能夠脫離大自然的規律,所謂「與時俱進」,在生活、生存、生命的範疇裡,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夠自作聰明,才是真正最有效率的生存方式。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說,就是如果要求得文明的進步,就絕對不能違反自然的定律,要進步就得和自然界同步而行,不能夠只是狹隘地只站在我們自私的角度上看事情。

        這一點,西方的有識之士早已看出,因此環保的議題才會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重視的觀念,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來自中國古代最精華的智慧結晶:易經,相信將會成為新一代的基礎文明。

 

 回 陳怡魁論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ai1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