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歲月  不老人生

 

        生存,是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目的。知名導演侯孝賢就曾經說過,人生,不外乎就是生命和生活的過程,而穿插在這兩個重點要素之間,就是「生存」。

        看看你身邊周遭的人,人的一生忙忙碌碌,來來去去,每個人的思緒和追求彷彿林林總總,類型不同,但是總歸起來,其實不外乎就是一件事。

        每個人都想要活得更好,活得更舒服。

        換句話說,也就是每個人都想要「生存」得不單單只有基本條件,而且還要「生存」得更有品質!

 

        對於生存的要求,在人類社會中,被歸類為「生存文化」,指的當然就是對於各種生存要素的需要程度,「生存」要具備什麼,為什麼要有這些「具備要件」,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能夠得到這些讓人過得更好的生存要件。

        這一切,都可以歸納在「生存文化」的範疇之內。

        不同時候,對於生存文化的要求,顯然是不同的。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從一開始和萬物爭奪大自然資源的茹毛飲血時代以來,隨著人類智慧的累積,我們開始了群聚的社會行為,對於生存文化的要求,自然就從一開始的只求溫飽,進化到對物質、階級、地位、權勢、財富的渴求。

        古代的人們,除了那些坐擁高位的貴族之外,一般的萬民,對於生存文化的要求,條件其實並不高,特別是在幾千年時代的中國文化裡,有很長一段時間,人民對於生存的要求,其實和史前時代的人們差不多,僅僅止於最基本的吃得飽、穿得暖,只要「風調雨順」,維持住不挨餓、不受凍的持平狀態,就已經算得上是「國泰民安」了。

        所以,古代人們對於生存文化的要求,其實就是維繫住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就已經算是滿足。因為普遍有著物質條件不足的狀態,因此只要能吃得飽,穿得暖,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於「生存文化」的要求。

        但是,當人類走入現代之後,隨著知識、科學文明的進步,這種「生存文化」也開始起了驚天動地的巨大變化。

        從前不足的,現在已經得到了滿足。

        然而相對的,從前擁有的,現在卻可能已經失去。

        因此,我們的「生存文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定義!

        這是當代易學巨挈,國際知名的中國哲學專家陳怡魁博士縱觀現代的人生活和生命,歸納而出的重要理論。

 

        「從前的人,因為衣食不足,物質條件不好,所以他們對於生存的需求,大致上不出『請老天爺賞飯吃』的範疇,」陳怡魁博士爽朗地笑著解釋說道。「不用說到古代那麼遠,就說我的童年時代好了,那時候的人因為貧窮,因為物質條件不足,因此平常人大多沒有什麼機會吃到肉,也就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並不足夠,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因為拜拜、請客,吃到肉的機會。

        「記得那個時代的小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拜拜的時候,只要拜完了神明和祖先,大家就垂涎三尺地瞪著拜拜的雞鴨魚肉,因為那是唯一有機會吃到肉的時刻……」

        但是,把這樣的情形描述給現在的小孩子聽,大概有很多小朋友會完全無法理解吧?現代的小孩泰半從小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下長大,不只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因為沒有飯吃而痛苦,就連沒肉可吃的情景,對他們來說也像是天方夜譚一樣,難以想像。

        比起從前時代的小孩子,現代小孩的生存觀念顯然是大不相同的,曾經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有個奶奶餵小孫子吃飯,但是小孫子卻怎麼也不肯吃,剛好電視上的新聞正在播報非洲的飢荒,黑人小孩子沒有東西吃,餓成皮包骨。靈機一動的奶奶便想來個機會教育,就指著電視說:

        「你看你看,非洲的小朋友沒飯可吃,餓得連哭都哭不出來,你看看你多幸福,快點來吃飯吧!」

        只見小孫子楞楞地看了一會電視,最後卻說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童言童語。

        「我好羨慕那些小朋友不用吃飯哦……」

 

        「從前的人有一句俗話,叫做『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陳怡魁博士哈哈一笑。「但是這句話現在卻應該改成:『就算沒看過豬走路,至少也吃過豬肉』,因為現在的小孩子一定吃過豬肉,但是沒有親眼看過豬走路的,大概有一大堆吧?」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似乎會讓您哭笑不得吧!但是童言童語的背後,常常隱含著相當深的寓意,值得我們去深思。

        活在現代的我們,物質生活也許已經改善很多,從前的人生活不充裕,吃不飽的現象可能已經大幅度改善,但是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我們,是不是就表示我們再也沒有痛苦,一切都順順利利了呢?

        答案可能是令人悲觀的,因為看看你我的四周,是不是每個人都生活愉快,生存順利呢?

        沒有,人真的沒有變得比較快樂!

 

        換句話說,生活、生存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可能比從前的人還要惡化。

        從前的人,生命中最大的痛苦,大概脫離不了一件事,就是物質的匱乏,把這個項目的範圍更縮小一點,從前的黎民百姓,最大的困擾,大概就來自於「吃不飽,穿不暖」,只要吃飽喝足,穿得暖暖,就已經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夫復何求。

        因此,「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大概就是我們的前代老祖宗的「生存文化」。

        只是這樣的生存文化,用到我們這一代,可能就不太能夠負擔現代人的需求了,因為放眼過去,只要是稍有現代化水準的國家,都能符合這「吃飽、穿暖、住得好」的三大要素。

        但真正的事實是,現代人吃得飽,卻仍然不快樂的,還是很多,而且覺得因為「匱乏」而痛苦的人,可能比從前的古代老祖宗人數更多。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

 

        關於這個議題,精研中國古代智慧哲學的陳怡魁博士,早在數十年前便已經預見,並且從那時候開始,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解決之道。

        陳怡魁博士認為,真正的關鍵點,就在於如何定位現代文明給我們「帶來什麼?」,但是又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這就是定義二十一世紀的「新生存文化」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日前有許多報告指出,因為科學的進步和昌明,人類的平均壽命每年都在延長,換句話說,現代人的老年歲月,要比我們前代的老祖宗們長了許多。

        有人就曾經開玩笑說,從前的人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的人卻喜歡高唱「人生七十才開始」,過去的人年過七十,就已經被視做稀有動物,叫做「古稀老人」,但是現代人年過七十卻仍在社會上活躍的,比比皆是。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雷根,七十幾歲才開始當總統,當到八十歲也仍然精神弈弈。

        不過,這些都是比較正面,比較樂觀的例子,老年人口的增加,其實也已經是社會學家密切注意的現象。

        更令人不安的是,雖然人類的壽命的確一直在延長,但是這只是字面上的表象,實際上,在壽命延長的背後,卻隱藏著許多讓人不禁長歎皺眉的事實。

        很多人活得老,但是卻活得不好!

        用句中國古老的話來描述,就是「長生不老」的最高境界,只實現了一半。

        只有「長生」,卻沒有「不老」。

        更糟糕的是,有許多人不只沒有「不老」,而且還活得辛勞又痛苦,長年被疾病折磨,臥病在床,無法自由行動。

        生命和生活的最重要指標,就是「量」和「質」,以現代的科技,能夠讓人活的壽命更長,在「量」的方面有了進步,但是在「質」的方面呢?

        看看你的四周,再想想現代老人的處境,其實在「質」的這個部份,的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根據社會科學研究專家的報告指出,在不久的將來,亞洲將會有十分之一老化人口,在亞洲幾個和我們較有關聯的國家中,光是日本、臺灣、中國大陸,就可能有將近兩億的老年人口。

        老人的比例既然佔這麼多,那麼,讓老人們能夠過更健康更美好的晚年,能夠自己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造成年輕一代或是國家的額外負擔,這些事項,應該是「新時代生存文化」的重點了,不是嗎?

 

        除了老年人的課題之外,另外一種逐漸出現的情形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未老先衰」,明明還是中年的歲數,但是在身體、精神的素質上卻已經開始走下坡,比正常的狀況老化得更快,這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到底現代人「未老先衰」的狀況嚴不嚴重呢?從我們近年以來常常在媒體、大眾資訊聽到的訊息就可以瞭解。

        和古時候的人比較起來,吃得飽、穿得暖的現代人,雖然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改善,但是痛苦的項目卻有增無減。

        有許多在從前只會和老年人有關的疾病,近來以來罹患的年齡層大幅下降,從前只在老人族群中才能見到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惡疾,罹患者的年齡每年都在下降,甚至有的人只有二三十歲,也同樣為這些從前的「老人病」所苦。

        從女性的角度來說,現代女人的痛苦也來自於許多從前較少聽聞的女性疾病,從前很少聽過的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成了年輕女性的最大夢魘,而各類千奇百怪的癌症,也像是附骨之蛆一樣,緊緊地咬著現代人的重要死因不放。

        這些都還只是肉體層次的疾病和痛苦。

        在精神方面,現代人的生活中,來自於精神層面的苦痛也不遑多讓,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就是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憂鬱症、躁鬱症,或是精神官能症的報導,輕則影響生活品質,讓身邊的人不得安寧,重則引發自殺輕生,更斷送了自己最寶貴的一條性命。

 

        中老年人的健康、老化、精神生活痛苦等問題,可不只是影響單單一個人那麼簡單,如果真的有狀況,那可是牽連甚廣的重大災難。

        試想,一個正值青壯的中年人,有很大比例還有另一個重要身分,那就是肩負著一家生計的家庭支柱,也就是所謂的「一家之主」。

        在現今的家庭結構中,一個正值青壯的中年人,保守的估計,很可能同時負擔著另外四個人的生計,這四個人包括兩老(父母親)、兩少(兩個年幼的子女),都在這一個人挑的擔子之下過著平順的生活。

        因此,如果這個「家庭的支柱」出了問題,五六十歲的壯年時期中風、患病倒了下來,就會連帶牽累到另外四人,從點到面,擴大成好幾個人的痛苦。

        這就是現代人痛苦的來源,或是生存可能出現嚴重問題的隱憂。

        如何能夠避開這種不幸,讓它不要發生,研究這個領域多年的陳怡魁博士認為,就是「新生存文化」的重點所在。

 

        「人類的生活,雖然說免不了會有感受痛苦的時候,」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但是整體來說,古代人對於生活,有著甚至超越現代人的出色哲學,甚至比現今最進步的科技還要出色。」

 

        古老的典籍之中,其實蘊藏著許多史前人類生活狀況的訊息,史前時代的人類生活,在古書的記載之中,說那時候的人過著四季分明,不必擔心自然災害的悠閒生活,因為生活太悠閒了,有時後以為自己是馬,有時候又以為自己是牛,與大自然快快樂樂的融合在一起,無憂無慮。

        這些記載,在以往都被視作是神話,是先民幻想出來的理想國,伊甸園,但是陳怡魁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卻發現這種史前人類生活的描述,其實是先民智慧下的另一種「生存文化」。

 

        「史前時代的人們,對於生存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但是對現代人來說卻一樣也做不到,」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史前時代的先民,對於生命的要求,是在沒有意外發生的狀況下活到一百二十歲,年輕的時候當然不用講了,就算到了老年也要健健康康,步履壯健。

        「對於人生旅程的最後一段,他們講求的是『無疾而終』、『溘然而逝』,和現代高齡老人們臨死前臥病在床、痛苦萬分的情形有天高地遠的差別!」

 

        很多人聽到這個說法,會覺得嗤之以鼻,因為在印象中古代人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在古書的記載中,人類的生活可能遠比我們現在痛苦,他們要面對天災、兵災、人禍,長年都是饑荒、戰爭、洪水、乾旱的肆虐,這種生活,又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呢?

        關於這一點,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

        「我們現在所說的生存文化,指的並不是『古人』,而是比我們認知的『古人』還要更久遠的『史前人類』,這兩種時代和階段是大大不同的。」

 

        關於人類面對的痛苦,縱觀起來,其實有很多是人們自己的聰明才智造成的,濫用自己聰明智慧的惡果之一,就會和大自然的步調越走越遠,於是逐漸忘了我們還是從這片大地和自然孕育出來的,逐漸產生了錯覺,以為以我們的聰明和智慧,就可以凌駕一切。

        於是「人類是萬物之靈」、 「科學無所不能」、「我們是地球的主人」等想法便應運而生,而所有的痛苦就從這裡源源不絕地衍生。

        對於這種情形,陳怡魁博士有著很有趣的說法。

        「為什麼會痛苦呢?只要是認知和事實有距離,就常常會造成痛苦,換個角度來說,『眼高手低』,就常常會痛苦,」陳怡魁博士有點無奈地苦笑搖了搖頭。「你明明沒有做生意的能力,卻一直想要成為比爾蓋茲,當然會痛苦;你的內在外在條件可能只追求得到平常的小姐,但是你卻一心想要把國際名模或是偶像巨星娶回家,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幻想破滅,同樣痛苦?

        「人類的生活也一樣,當你能力其實還是不足,卻開始自己認為無所不能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眼高手低』的情形了……

        「明明連氣候也沒有辦法改變,頂多只能在密閉的小空間內做空調,明明面對沙漠、颱風、洪水、海嘯仍然束手無策,卻常常把『人定勝天』掛在嘴上。

        「突破地球的大氣層,到月球上去漫步雖然是很偉大的科學成就,但是硬要說成是『征服月球』卻還是有一大段距離吧?就好像一隻螞蟻爬到你桌子上繞了一圈,興高采烈地大叫『我征服了這個人的桌子啦!』,你會不會覺得它很可笑呢?

        「但這就是人們常常在做的事!於是乎,隨著聰明才智和科技文明的越來越進步,但是離開母親一般的大自然卻越來越遠,這樣當然會越來越痛苦。」

 

        因此,陳怡魁博士正在大力推行的「新生存文化」,就是一種讓我們在現代環境中,試圖模擬遠古史前人們生活型態,回到大自然生活的一種新時代生活方式。

        換句話說,所謂的「新生存文化」,從史前的生活做起,並不是說要真的像史前時候的人那樣茹毛飲血、餐風露宿,而是要以現代人面臨的環境,再用以史前人們的生活智慧,生存文化,來改變生命的品質。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可以好好地省視一下,目前我們過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特質,我們目前的生存文化,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面貌。

        大致上來說,如果說二十世紀以來,我們過的生活大部份是以西方式的文明為主,這個說法應該不會有人否認。

        西方式的文明,對於我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如果以過去一個世紀來說,應該是功大於過的,因為有了包涵科學、科技在內的西方文明,把人類的生活品質在這短短的一百年之間提昇許多。

        我們甚至可以說,西方文明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許多改善,不論是在食、衣、住、行,或是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上頭,都讓我們過著相較於古人來說,舒適得多的生活。

        可不是嗎?在「食」的方面,從前那種沒幾年就要來一次大饑荒,因為飢餓而死的人成千上萬,這種情形已經不再發生,現在的人在吃的方面極為富足,在臺灣,從前的人很少有吃到肉的機會,除非是逢年過節或是拜拜,否則大多只能想著肉食猛吞口水。

        但是到了現在,那種距離吃肉的機會遙遠難期的歲月早已經是過眼雲煙,現代人不但吃得好,而且還要吃得精、吃得巧,不管是中式、西餐、日本料理、泰緬美食,總之不但是吃的食物來源毫不匱乏,連吃的種類也要講究到難以想像。

        在「衣」的方面,從前的黎民百姓只要能夠有件衣物遮蔽風雨就已經萬幸了,對於衣物的要求,絕大多數的人都和「綾蘿綢緞」、「錦衣華服」相距甚遠。在許多偏遠的窮困之地,有的人家甚至全家人只有一條褲子,要出門還得輪流穿,真的匱乏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但是現在的情形當然已經大不相同,不只人人有衣穿,而且大家還競相比較衣服的流行、華美,有的人更是迷信名牌,一套名牌巴黎時裝動輒數十萬,在古代那些衣不蔽體的升斗小民眼中看來,真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另一個世界。

        「住」呢?當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過去的時代,大部份人只要有一棟能夠遮風躲雨的小茅屋就已經算得上是祖宗積德,三生有幸了,如果還能有棟磚瓦建成的小房子,那可真的算得上是天之寵兒。然而,去過鄉下老厝的人都知道,古時候的房子真的就只是最基本的遮風擋雨,房子的結構簡單,有的還會漏雨生蟲,而因為沒有現代化的各種管線,沒有自來水,要用水得到附近的水源千辛萬苦挑回來,也因為沒有化糞池的設備,所以廁所一定設在屋外,而且臭氣撲鼻……

        而活在現代的人,在「住」的方面就享受得太多了,單純的遮風避雨早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科技發明了空調設備,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房子裡抽水馬桶、噴水蓮蓬頭等衛浴設備一應俱全,要用水的時候更是一開水龍頭水就充沛而來。

        更講究的人,更是在房子的格局上花下更多的工夫,於是充滿現代自動化科技的設備充斥滿屋,房子裡還要加上名家的室內設計,而豪富之家,更是常常以百萬千萬以上的高貴石材互相炫耀。

        最後,再看看「行」的方面,這一點,古時今日兩者的差距,更是令人咋舌。

        從前的人,如果要去什麼地方,最常用的當然就是兩條腿了,所謂「一雙腳踏遍天下」,一般人要到什麼地方去,都是靠走路。到了後來,代步的工具逐漸出現,騎馬、乘牛,駕馬車、坐船等等都是替代走路的方式。

        這些代步的方式有的節省了人的力氣,有的則是加快了行進的速度,但是基本上,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都不算甚快,因此,古時候的人要到百里外的地點,得要花上很長的時間,以古代中國的版圖來說,有的人一旦到了遠地,可能就終身再沒有回到故鄉的機會了。

        就算是在二十世紀的初期,人們已經可以做跨越海洋、到另一個大陸的旅行,但是這些海上交通的速度仍然不算太快,光是從亞洲到美洲大陸,最起碼也都要花上幾十天的時間才能橫渡。

        然而這些緩慢沒有效率的交通方式,在現代人看來已經是遙遠的落後時代產物了,現代人很早就已經很自豪地說過「天涯若比鄰」的大話,在飛機發明之後,人類的生活空間陡然拉近,一個住在臺北的人,理論上只要早上想要去美國的紐約,晚上他就可以在時報廣場喝一杯卡步奇諾了。越來越發達的交通,讓整個世界相對變小,越來越進步的交通系統,讓一個本來要花一兩個小時才能從臺北市抵達淡水的乘客,現在坐捷運只要三四十分鐘就可以提早到達。

        這一些,全都是西方文明帶給我們的進步和改善,看起來似乎大幅度地改善了我們食、衣、住、行的品質。

        只不過,有很多事一旦出現,隨之而來的,卻是在它背後隱藏的其他問題。

 

        古人曾經有過一句非常睿智的雋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用在現代的生存文化上,一樣極有道理。

        讓人生活進步,變得更加方便的現代文明,只要你深思一下,就可以發現它除了給現代人許多好處之外,有很多痛苦也因之而來。

        在「食」的方面,除了讓我們吃飽、喝足之外,另一個陰沉可怖的魔手卻已嚴重危害到我們的生活與生命。

        因為食物衍生的各種慢性病、絕症,每天都在出現,為了讓食物更加可口,各種化學添加物、污染、毒素日益嚴重,放眼望去,好像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安全的。

        在「衣」的方面,現代人已經幾乎沒有「穿不暖」的情形出現了,人人都有衣服穿,然而,越來越朝大量化生產的紡織物,大多是化學產品,除了對人體的肌膚沒有什麼好處之外,近年來更出現了黑心商人為了種種原因,把紡織物加上各種有毒的化合物,甚至以對人體有傷害的化學品將舊衣漂白,當新衣來賣,影響人們的健康至劇。

        在「住」的方面,雖然住屋的品質和舒服程度大增,但是人們也常常陷身於空調的環境之中,冷氣直直吹在身上,造成頭痛、免疫力降低等後遺症。

        而且,在陳怡魁博士獨到的研究中更發現,現代的高樓大廈全都是用鋼材、混凝土所建,建屋的材質中沒有自然的材料,比起木造房屋來,現代房子的活氧率大幅下降,居住日久,人們的反應能力、頭腦都很容易衰退,是現代居住環境中,最讓人感到心憂,卻又無計可施的現象之一。

        在「行」的方面,雖然交通變得便利,但是相形之下,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大幅增加。在從前的交通方式裡,走路出了差錯了不起就是跌了一跤,爬起來拍拍灰塵就大概沒事,到了後來有了牛馬、車轎的代步工具後,如果出了交通事故,也是傷勢輕微的居多。

        可是到了現代,放眼望去,越快越進步的交通工具一旦出了差錯,死傷的人數就越多。一輛汽車出了車禍,視情節輕重,傷亡的程度可大可小,但是卻絕對有可能讓人命喪車禍現場。

        但如果是一架客機出了差錯,大家都知道發生空難時乘客的生還機率很低,而日後可能還會有太空旅行的科技問世,如果真有這樣的交通方式,一旦出了差錯,那麼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還有另一個交通進步後,讓人出乎意料的現象也出現了。從前你要搭一小時火車才能抵達的地方,現在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話,可能只要二十分鐘就可以到,但是仔細想想,這省下來的四十分鐘,是讓你變得時間更充裕更悠閒,還是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忙碌了呢?

 

        在中西兩種偉大文明之間研究超過四十年,並且發展出無數精闢立論的陳怡魁博士認為,西方式的文明,毫無疑問有它極為出色的成就,然而在很多方面,並不能完全補足現代人類的需要。

        「西方文明,其實是一種在單一研究範圍之中有著亮麗成就的文明模式,在細部的研究發展來說,他們有著人類文明上最燦爛的成績,這當然是很不錯的一種文明模式,」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然而,小範圍的偉大成就,有時並沒有辦法概括整個大環境,就好像一個很好的室內設計師可以把一棟大廈內部設計得美侖美奐,但是卻不見得能照顧到住戶的所有需要。

        「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細胞生物學家,就算他把細胞研究得完全透徹,如果沒有從擁有細胞的生物體大方面的角度來看,不管他的細胞研究有多出色,還是對這個生物體幫助不大,因為他研究出來的成果只對『這個細胞』有好處,但是卻可能沒辦法把這個好處延伸到整個生物體。」

 

        因為近百年來的西方文明只看細部,所以近年來,許許多多衍生的問題已經浮出檯面,就連西方的許多有識之士也已經看出不對勁之處。

        當我們很自然地拿起一張紙的時候,以西方文明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張紙,價值幾毛錢,可以在上面寫字、作畫,如果用不著了反正揉了揉丟掉便是。

        但是我們卻沒有深思下去,如果深深思索一下,你會發現這張紙的背後,代表的是一棵樹木的倒下,為了製紙所用的原木,人類已經讓地球上的森林面積減去了不少。

        森林的面積消減,造成的結果是綠色植物變少,行光合作用製造的氧氣也變少,影響了地球的氣候。

        地球的氣候被影響了之後,如果出現了溫室效應,讓南北極圈的冰雪溶化,就會讓海平面升高,最終可能會影響到許多城市的生存,讓近似美國紐奧良城被海水淹沒的慘劇重覆發生。

        如果以從前的西方文明角度來看一張紙,它就只是一張紙。

        但是如果用大環境的宏觀角度來看,這張紙可能就影響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存和生命。

 

        「這種宏觀的想法,其實在現代最先進的科學研究者群中,也已經開始重視,」陳怡魁博士說道。「前幾年,有一種『混沌』效應已經開始成為顯學,吸引了不知道多少學者深入研究,而近年來大家更常聽到的是『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中國的北京搧了搧翅膀,這一搧引起的小小氣流造成的小小影響,逐漸變成聯鎖效應,一個環節扣著一個環節,說不定就是這簡單的一搧,到了地球另一端的紐約,卻成了引發一場大風暴的原因。」

        陳怡魁博士若有所思地哈哈一笑。

        「這種想法和理論,看起來又新穎又令人驚奇,是不是?但我在這裡要很肯定地告訴大家,這可不是什麼新的想法或是新的理論,而是在古代中國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行之有年的先民智慧!」

 

        陳怡魁博士指出,一個人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運作體系中的一個小小環節,只是因為過去一百年來,人類的智慧大開,在某個程度上增進了知識,但是在同一的時刻也忘記了一些最重要的生存要素。

        就好像一個身上有著珍貴寶物的小孩,看見沙灘上的貝殼更加鮮艷美麗,就把袋子裡的寶物全數清空,再裝滿價值完全不能相比的漂亮貝殼,還因此沾沾自喜。

        忘掉真正的生存要素之後,人們的生活就開始產生偏差,變得只把眼光專注在個人一己的需求之上,然後忘掉這個星球上其實還有其他的生物。

        陳怡魁博士很喜歡引用的一個故事,便是中共的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因為農民抱怨麻雀常常群聚到曬穀子的廣場上偷吃穀物,於是就異想天開地發明了一個「全民殺麻雀」運動。

        毛澤東發動農民用盡一切方式捕殺麻雀,除了傳統的張網捕殺之外,還用噪音戰術吵得麻雀無法休息,體力不支後便成群倒斃掉落地面。

        從表面上看,毛澤東和當時的中國農民在捕麻雀這件事上頭是贏得了大勝利,但是在整體來說,卻是一場比麻雀吃掉穀子更嚴重萬倍的大災難!

        因為在食物鏈中,麻雀並不只是吃穀子而已,它們同時也會吃為害穀物的害蟲,在毛澤東成功的「全民殺麻雀」運動之後,那年的害蟲沒有了天敵,於是大舉繁殖,最後把當年的穀物全數吃光,造成了嚴重至極的饑荒。

        相較於被麻雀吃掉的幾粒穀子,這樣的結局可說是嚴重了千倍萬倍。

        而實際上同樣的教訓,早在遠古時代的賢王法令上,就已經摸透了自然的規律,早就定下了架網時要在東南西北的一方留下空隙,讓獵物有機會逃亡,也在肅殺的秋季冬季過後,大地所有生物開始生養的時候,明令不准捕殺動物。

 

        「這就是以人為主體和以大自然為主體的角度不同之處,」陳怡魁博士說道。「如果你始終以自己為本位來做判斷,趕盡殺絕,下場就是自己最後也活不了;但如果你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少抓少捕』,卻可以換得來年的豐收。

        「這也就是遠古時代人們極富智慧的『自然生存文化』。」

 

        而這樣的生存文化,很遺憾的,在人們的智慧漸開,私心漸重之後,已經逐漸被淡忘,甚至當成是落後古代人們的胡言亂語。

        然而,就像是我們放眼所見的許多災難一樣,漠視、淡忘史前人們的智慧,並不表示一切我們可以依賴現代的科學科技免去種種不幸。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發現,我們這一代進步的科學西方文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我們最期盼的願望:幸福與快樂。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是現代的文明所衍生而出的生存方式,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更糟的是,還在某些層面上製造了更多新的問題。」陳怡魁博士搖搖頭,歎了口氣。「這一個現象,其實已經有部份人開始意識到了,所以才會有環境保護、拯救地球、國際綠色組織這樣的機構出現。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比較無法理解這種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方式,因為現代人大多是受西方文明的薰陶而成長的,很多事情只看表面,卻忽略了背後真正含意,所以在這樣的觀點下出現的生存文化,就有一些盲點開始出現……」

 

        所謂的盲點,陳怡魁博士歸納出來一個很簡單的論述,就是:「時代和科技都已經如此的進步,問問你,自己是不是已經完全沒有痛苦,只有快樂?」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因為你是一個非常幸運的天之驕子,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裡存活得非常好,也非常適合這樣的一個大環境。

        但是事實上,能夠很明確地認為自己很快樂的人,數量上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少!

        翻開報紙上的社會新聞,就可以知道這樣的說法絕非危言聳聽,層出不窮的自殺案件、精神耗弱者的悲歌、憂鬱症、躁鬱症患者的數目逐年以驚人的比例上升,從這些狀況看起來,就可以知道「人類的文明和生活越來越進步,但是並沒有變得更快樂」這個說法是毋庸置疑的。

        每天只要你睜開眼睛,張開耳朵,一連串讓你心驚膽跳的訊息就會排天倒海地將你淹沒,完全沒有喘息的餘地。

        癌症、愛滋、各類世紀傳染病!

        公害、污染、地球的大反撲!

        離婚、家暴、凶殺案件、自殺、自我毀滅事件層出不窮!

 

        「可不要被這些名詞嚇得心驚膽跳喔!」陳怡魁博士微微一笑。「雖然我們並沒有危言聳聽,這些新時代的問題確確實實地存在,但是並不表示我們面對這些困境就要變得束手無策。

        「事實上,在西方文學家的偉大哲學中就開宗明義地說過:『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但也是最好的時代』,古代中國的易經也很清楚地以『否極泰來』的卦意詮釋過,當最壞的環境到來,只要人們發揮無比的韌性和智慧來面對,就是營造最好環境到來的契機!

        「這,就是我們要闡述的『新生存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果你承認目前的大環境有著相當嚴重的問題,那麼真正的面對的方式,就是『解決問題』。

        是解決,而不是逃避。

        如果是目前的生存文化出現了破洞,那麼就用「新生存文化」來修補。

        更重要的是,陳怡魁博士所闡述推廣的「新生存文化」,並不是要花費無數人力、物力,經年累月,曠日費時才能達到的遙遠目標。

        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其實是一種以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生活生命改善方式。

 

        「今天我們提出這樣的理念,並不是要你去搞一個什麼革命,或是改變某個大環境,」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這種偉大的志業當然有人會去做,也一定有人會成功,但是這和我們的『新生存文化』是兩回事。

        「所謂的『新生存文化』,其實就是一種順應自然法則的自我調整哲學!」

 

        面對惡劣大巨大環境,以人類渺小的個人力量,有辦法真正去和它對抗、戰鬥嗎?

        讓你痛苦、不順、挫折的大環境,有辦法憑藉你的一己之力,就發生任何改變嗎?

        層出不窮的各類疾病、傳染病,人類有能力在不造成重大傷亡之前,發展出對抗的科技嗎?

        簡單想一想就知道,除了極少數極少數頂尖人物之外,平凡如你我的人們,是沒有能力和大環境來對抗的。

 

        「咦?這不等於是廢話嗎?」也許你會這樣很生氣地反問。「既然沒有辦法對抗,那還談什麼『新生存文化』呢?豈不都是空話一場?」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如果「新生存文化」並沒有辦法對抗目前現代人們面對的問題,那又有什麼用處,又何「新」之有?

        幸運的是,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針對這個問題,不但有答案,而且是一個理論上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享用的智慧方式。

        禪門之中曾經有個公案,說有個和尚對人宣稱,說他三日之內可以將對面的一座移過來,眾人都笑他發癲發癡,也耐心地等了他三日,看看這個瘋和尚到底要怎樣三日內把山移過來。

        三天之後,和尚站在山前,凝視半晌,山依然不動,眾人開始爆出笑聲,對他指指點點,訕笑不已。

        然後,和尚饒有深意地對眾人神秘地微微一笑,就向山的方向走去。

        「山不動,我動,」和尚睿智的禪語這樣說道。「山不移,我移,我不移山,山移動我。」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知道無法改變環境,就改造自己。

        就如同前面所說,現今世代無窮無盡,讓人左支右絀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如果要一一解決應付,我們是不可能跟上它們速度的。

        就拿現代人最常遭遇的愛滋病、慢性疾病、憂鬱症等疾病來說吧!無一不是各大醫學院、藥廠的「金雞母」,但是吵嚷了這麼多年,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也推出無數的昂貴藥品,卻也沒見到他們發明什麼特效藥。

        再者,林林總總,隨時都在更新出現的各種新癌症、流行病毒,多少醫學專家疲於奔命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個小輸的局面,更何況是普通人?

        但是,陳怡魁博士提倡的「新生存文化」,並不是以對抗的角度來面對這些惡劣的外在環境,而是以前人的一種圓融智慧來面對。

 

        如果無法打敗他,看是不是能和他做朋友?

        如果沒有辦法做朋友,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不要做敵人?

        如果還是要做敵人,可不可以避開他,不短兵相接,眼不見為淨,和平共處?

        如果你在速度上跟不上他,是不是可以改個方向,先抄小路到前面去等他?

 

        這就是陳怡魁博士所說,史前人們對於生存的一種高級智慧模式,以我們曾經聽過的敘述方式,就是「順天應人」、「尊天法祖」。

        順應著自然的規律而走,不要自作聰明,再將這種隨著自然的韻律而動的方式,套用到人類社群裡的行為模式,就是史前時代人類的生存法則,生存文化。

        然後,留傳給後代子孫的遺產,就是尊重老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一切運行原則,將老祖宗們的智慧傳承下去,同樣與大自然規律地自由自在生活下去,這就是能夠讓數千年古代中國人活得順暢舒服的奧妙法門。

        直到人類的自作聰明再次把這種美好的生存文化掩蓋掉,並且譏諷它是「古代原始人的夢囈」為止。

 

        「事實上,以中國的文明來說,自然學、人類學、醫學、社會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善,光是一部『黃帝內經』就已經是足以和現代醫學相比擬的偉大科學研究報告,」陳怡魁博士說道。「在裡面的內容,把所有人類和大自然間的相互關聯,鉅細彌遺地全部囊括,可以說後代的醫學、自然學,甚至於西方的醫學體系研究的範疇,都沒有超出『黃帝內經』的範圍。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中國的文化成熟得很早,又完備得太快,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在幼稚園大班的時代就已經把博士唸完,此後的十幾年反倒無事可做,只好拼命倒退,甚至還走上了退化的反方向道路。

        「中國古代智慧的第一次倒退,是漢朝時候的獨尊儒家,把所有其他的學問,包括商業學、兵法學、科學、醫學等全部眨到最低,從此以後,所有的文明進步動力全部無法正常地發展,就算是發現了比西方人更早幾百年的圓周率,發明了比西方人更早千年的火藥、造紙,都還是被視作「雕蟲小技」。

        「第二次的倒退,就是西方文化的浪潮引進東方的時候了,這一次的倒退,把古代的智慧全部當成是落後的東西,大部份的人對於史前時代人們的生存文化嗤之以鼻,不是因為瞭解而看不起它,而是因為完全不瞭解,一點也沒有接觸,就『想當然耳』地認為那些和大自然規律共存的知識都是古代落後的想法了。」

 

        然而,在現代文明的問題逐一浮現之後,許多智慧之士也開始省思,他們發現科學或科技仍有它們力有未逮的時候,有許多研究的課題,硬是在科學研究者最自豪的領域中踢到鐵板,找不出答案。

        幾千年來,困擾人類的自然天災,像是颶風、洪水、旱災、海嘯,人們空喊了許多年的「人定勝天」,卻仍然拿這些天災沒輒,別說是阻止了,有時候連預測都相當的困難。

        而西方最引以為傲的領域之一:醫學,也有許多瓶頸無法克服,雖然許多新藥每天在出,許多醫院越蓋越是富麗堂皇,但是截至目前為止,許多大家耳熟能詳,聽到不想再聽的疾病,諸如多種癌症、愛滋病、糖尿病、高血壓,有千千萬萬種藥物問世,卻仍然沒有一種能夠根治。

        再者,人心的浮動和躁鬱,更是爬到歷史的最高點,有許多人生活在最進步的現代都會之中,每天的食衣住行無一不是古代人完全無法想像的華美豐盈,但是在這樣充裕的物質條件中,更多人常常掛在心上的卻是「我並不快樂,也不幸福」。

 

        這一切一切的問題,雖然經過了百年以上的文明進化,卻全都是人們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有的研究者會說,這是人類出生以來就伴隨的困境,是生命的一部份,也等於是類似「原罪」的東西,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無法解決……

        這樣的說法看似成理,一般人似乎也難以反駁,然而,陳怡魁博士卻指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無法解決」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在史前時代的生存文化之中,以上的所有困境,都有解決之道。

 

        知名的華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在近年來的研究已經走向「宏觀」的角度,並且也曾經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指出中國古代智慧的可貴之處。

        楊振寧認為,就以治理水患來說,古時候的人就已經發現,在發生水災的地方治水,也許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所謂「圍堵不如疏導」,就像上古時代大禹以疏通河道的方式取代鯀的築堤阻塞,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是一樣的道理。

        就算到了現代,解決天災和水患的問題,人們還是只能被動地在發生災難的地點做處理,但是古代的中國人卻早已發現,如果能夠在別的關鍵點做正確的處理,有時候可能只要花小小的力氣,就能完成更大的功效。

        「就以黃河水患的治理來說,」楊振寧在一次演講中曾經如此表示。「以現代西方科技的方式,當然是在水患發生的地點築壩築堤,或是改變河道。但是如果是以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來省思,說不定只要在黃河的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移動幾顆石頭,就可以解決下游的水患問題。」

        而遇上了其它人類力量難抗的天災,像是颱風、地震等等,雖然無法阻止,但是中國古代智者就說過,天象的事,去問老農,氣候的事,去問老圃(園丁),一個累積多年經驗的老農夫,預測天氣的本領,可能抵得過一整家氣象臺。

        在醫療方面,現代醫生束手無策的多種惡疾,早在幾千年前的許多前代典籍,就已經有了因應之道。古代的中國醫者,擅長用天地自然的規律來排解人類的痛苦疾病,有人曾經用一種蠻有趣的方式來形容中西醫學的不同,說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中國的醫學卻常常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疾病,有時候面對凶猛的惡疾,古代中國醫學會以「共存共生」的方式來應付。

        「在中國的醫學裡,有種說法叫做『帶病延年』,」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比方說,你得了一種無法治癒的癌症,也許它真的無法治癒,但只要能夠將它穩住,讓它固定在一個部位而不發散作亂,如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到壽命結束而不再發作,這也就等同於治好了這個惡疾。」

        同樣的理論,也可以引申到管理眾人的領域上去,這種管理多數人的哲學,在古代叫做「治國」,現代叫做「政府」,而如何能讓一群人安居樂業,平安共處,早在古代的許多智慧典籍中也已經有了答案。

        知名的古代哲學家老子,在他的傳世名作「道德經」中,早已蘊藏了許多現代人們用起來仍然非常實用的各種哲理,所謂的「道法自然」,其實就是把大自然運行的規律運用到人類的社會上,一樣能夠暢行無阻,讓人過著快樂的幸福生活。

        在老子的眾多珍貴理論中,「治大國如烹小鮮」是最常被歷代君王引用的,意思是說要管理一個人口眾多的組織,就要像煎小魚一樣,不能太常翻動,否則就變得破碎,這一點,卻是許多國家的領導者至今無法做到的事,而如果能夠做到決策明確,不顛三倒四,當然就是最好的管理者。

 

        「現在我們所要提倡的『新生存文化』,就是要以現代的科學文明成就為基礎,再加上史前人們的自然生活哲學來輔助,」陳怡魁博士笑道。「如果你要說它是『新瓶裝舊酒』也可以,說它是『舊酒入新瓶』也行,總之就是一種結合了古代現代智慧精華之處的新做法。」

 

        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要你用透明的方式看世界,用宏觀的眼光看環境,讓人的生活達到更美好境界的做法。

        在這樣的生存文化之中,我們開始要學習的是,如果有許多問題困擾著你,你可以運用巧妙的先人智慧,讓問題不成為問題,或者不讓它困擾到你。

        也讓你能在現代的環境中,找回和自然同一步調的規律。

        而陳怡魁博士在位於淡水的黃帝神宮舉辦的活動,從事的就是這樣的活動。

 

 

 

 

                這樣的「新生存文化」推廣活動,並不是一個口頭上說說的空泛口號,在臺北縣的淡水,位於淡江大學附近山上的軒轅教黃帝神宮,陳怡魁博士在這個地方已經舉辦過很多次和「新生存文化」相關的各類活動,長久以來已經幫無數人解決了他們來自各種層次、階層的困擾和痛苦,造就了許多令當事人也不得不讚歎的傳奇。

        「新生存文化」活動運作兩年多以來,已經造福了許多人,讓這座位於山明水秀的黃帝神宮,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泛著希望光芒的傳奇之地。

        在從事塑膠業的詹先生的心裡,黃帝神宮真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傳奇的所在之地。

 

        「當一個現代人,真的很辛苦,也很痛苦,」詹先生呵呵地笑著這樣說道,看著他開朗的笑容,很難想像不久前他剛到黃帝神宮來的時候,臉上的氣色又青又黑,滿肚子的苦水,火氣也大到嚇人。「至少我從前是這樣覺得啦,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真是痛苦得一點道理也沒有,如果早一點知道人生可以這樣過,我就是半夜用爬的也要爬來這裡……」

        當一個現代人,苦惱真的很多,而且不只是在健康方面,在人生的各個層面,也會出現無數的痛苦。

        詹先生,五十歲出頭,是個出身塑膠工業的商人,從父親一輩下來,就一直從事著和塑膠相關的事業。但是這幾年因為經濟不景氣,產業外移,因此整個大環境整體變差,連帶的也讓許多中小企業主叫苦連天。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眼看一家家的同業紛紛倒閉,詹先生也不禁心裡毛毛的,而且這可不是心理作用,因為公司的營運真的越來越差,訂單也開始大量減退,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身體和家庭也開始出了問題。

        因為壓力大,而且生活不正常,詹先生在四十來歲的時候就已經身體狀況亮起了紅燈,也因為應酬的需要下,煙酒當然是免不了的,所以詹先生自嘲地這樣說過。

        「我的身上簡直像是老人年的病痛展示大賣場,只要你想得出來的慢性病,在我身上都找得到!」

        而因為事業、健康都不順利,連帶著詹先生和家人的相處也出了問題,讀高中的兒子因為父母親忙碌,沒有時間和他好好相處,因此在學校就常常惹出事端,成績也唸不好,讀大學的女兒則是和家人的相處極為冷漠,成天只願意和同學、男朋友混在一起,連家也難得回來。而詹太太也因為精神壓力太大,轉而尋求宗教的慰藉,卻因為接觸的宗教人士行為有些偏差,變得沉迷過度,平日時時唸唸有辭,還常常瞞著詹先生把一筆又一筆的鉅款捐到寺廟裡,把全家搞得烏煙瘴氣。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雖然已經事過境遷,但是一談到這裡,詹先生還是不禁有點黯然。

        「那時候,真的是像人家說的『一粒頭提著燒』,好像一個火藥庫一樣,隨時都要爆炸,不管是事業上、家庭上、親子關係上,都是危機四伏,」詹先生長長地吐了口氣。「如果不是那時候我的姊姊帶我到黃帝神宮來,我真的很難想像到底會是什麼樣的結局……」

        於是,詹先生就在這樣的狀況下,來到了黃帝神宮,參加了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活動。

        只是在當時,詹先生也坦承,根本沒有抱著任何希望,只不過是拗不過姊姊的好意,才勉強跟著來。

 

        而對於二十多歲,正值人生黃金歲月的力偉來說,煩惱的卻是別的事情,如果說詹先生是處於人生的重大危機爆炸點,那麼對力偉來說,發生的卻是生命中最沮喪的事,沮喪到甚至有「不如死了算了」的負面想法。

        發生在力偉身上的,是愛情不順的困擾。

        年輕的力偉,在世上芸芸眾生,諸多的青年人之中並不算出色,大概只在中等的程度,至少以他自己的認定來說,覺得自己是個條件有點「遜」的男生。但是在追求真愛的過程中,力偉也沒有因此而放棄,一直很努力地經營屬於自己的愛情春天。

        但是,就如同他自己認定的一樣,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其實一路走來,只能用「跌跌撞撞,傷痕累累」來形容。

        唸書的時候,和許多情竇初開的少年人一樣,力偉也曾經有過許多青蘋果也似的愛情故事,但是追求的過程中,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而且幾次的戀愛時間都不長,結果也不好,常常不是女孩子主動提出分手,就是對方交了新男朋友,戀情於是告吹。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了畢業之後,出社會工作後,力偉找到了算是不錯的電子新貴工作,但是在感情路上還是沒有起色,還是一樣敗多勝少。直到去年夏天,力偉經友人的介紹,結識了目前的女朋友,對方是個文靜溫和的女孩,兩人交往了一陣子,感覺也相當好,力偉覺得自己等待多年的春天終於已經快要來臨,為了讓感情昇溫,他開始準備要在適當的時機向女友求婚,準備和她共渡一生。

        在求婚之前,力偉做了非常多的籌備和準備,買了坪數不小的預售屋,準備了昂貴的鑽戒,並且在朋友的協助下,一切就緒的時候,他準備用相當浪漫的方式,在一次職棒比賽的公開場合,和球場安排好,準備來個隆重的「世紀求婚」。

        只是,那一次的求婚算是個噩夢,當球場的播報員宣布力偉的求婚時,女友的表情除了驚訝和失措之外,並沒有一絲絲的喜悅,也沒有讓他戴上戒指。球賽結束後,女友更委婉地告訴他,其實她並沒有結婚的打算,而且有了別的男朋友,一直以來,都是把力偉當成談得來的好朋友,也希望給她一點點時間來沉澱一下云云……

        像天下許多年輕男子一樣,力偉乍聽到這樣的回答時,心中只想到該如何挽回女方的心,當然,在許許多多次的嚐試之後,最後甚至讓女方鐵青著臉,怒罵他為什麼這樣不要臉之後,力偉才開始意識到,原來這次的戀情又成了一次泡影。

        剛剛來到黃帝神宮的力偉,可以用「萬念俱灰」來形容,一直這個時候,他還是想著如何能夠挽回女友的心,雖然知道已經不太可能,但是依然存著一絲絲的希望。

        也就是這個時候,力偉才第一次接觸到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活動,但是他自己也坦承,一開始的念頭還是集中在「如何讓她回心轉意」,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別的路子可以走了。

 

        「有人說,命運決定一切,所以才會有『命運的巨輪,人力無法抗拒』的說法,」陳怡魁博士在「新生存文化」時常舉辦的演講之中,這樣說道。「其實並不盡然,雖然命運之說自古以來廣為流傳,而且我們也說大自然的規律和運作才是一切的主宰,然而,在人類社會裡的許多行為和結果,其實還是從人的特質來決定的。

        「更直接的說,人的命運,其實是由他的特性來主宰的,正所謂『命格決定命運』,人的個性決定一切,其實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說法。」

 

        許多人,在生活和生命上出了問題,有了痛苦,在痛苦無法解決的情形下,日子當然會過得非常不好。

        可以說,來到位於淡水「黃帝神宮」的人們,有很多都是在這樣的前提上,才會來到這裡。

        而且,最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人在之前嘗試過無數的方法,卻都無法很有效率地解決自己的痛苦根源,最後卻都能在黃帝神宮的新生存文化活動中得到解答,重拾愉快的人生。

        這一切並不是什麼神蹟,也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高深學問,陳怡魁博士所依據的,便是中國史前的智慧。

        「在『新生存文化』中闡述的生命生活改善方式有很多種,各各巧妙不同,但是重點都只有一個,」陳怡魁博士微微一笑。「只要能夠把人的狀態調整,回到他的正常狀態,大部份的痛苦就會隨之消逝。」

 

        是的,只要人能夠回到正常的狀態,有很多看似嚴重萬分的痛苦和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為這些痛苦和問題,本就是在你的「非正常狀態」之下才產生的,只要這個因子去除了,回到了正常的狀態,當然就能夠把這些問題消除。

        「回到正常狀態」這個說法,說起來可以很簡單,但是仔細想想又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然而,在這方面的研究獨步當世的陳怡魁博士,早就已經接觸到解決方法的核心,從數十年前開始,便已經開始推廣中國古代智慧的第六術:「食」術。

        所謂「第六術」,指的是中國玄學領域中的五術:山(風水地理)、醫(中國醫學理論)、命(命理)、相(相人之術)、卜(占卜預測學)之外,陳怡魁博士推衍而出的第六種智慧,也就是以食物攝取方式改變人的狀態、健康、運勢的精闢理論。

        「前人的智慧就曾經說過,」陳怡魁博士解釋。「『人不離七情六慾,吃不離五穀雜糧』、『人是鐵,飯是鋼』。人的一生所有的能量大部分來自吃進去肚子裡的食物,可以說人的一生運作大部份是食物提供的能量。既然是這麼重要的『燃料』,那麼人的所有狀態會被食物影響,當然是完完全全可以理解的事。

        「要不然,為什麼有的車子汽油一定要加九五,不能加九二?因為燃料的不同,的的確確會影響一個個體的外在表現,甚至還能決定它的存亡。」

 

        在早年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食療的主體是在於教導眾人如何攝取正確的食物,不同的食物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這一點,陳怡魁博士在著作中已經著墨許多,有興趣者可以去尋找陳怡魁博士的相關著作。

        到了後來,有感於現代人的忙碌生活,許多人甚至連好好吃頓飯都是奢求,於是陳怡魁博士便開發了許多可以配合日常生活的作息,甚至於輔助看醫生吃藥者也能吃的各類「食術」食品,多年來造福許多覺得自己痛苦萬分的,並且讓他們因而得到了抒解,重新拾回美好的人生。

        兩年多以來,陳怡魁博士在黃帝神宮舉辦的「新生存文化」活動中,更是以極大的精神、人力物力提供了各類能讓人「回到正常狀態」食品,讓大家在活動中食用,並且在活動中不時舉辦關於「新生存文化」的各類學術演講。

        在每個禮拜六、日早晨開始的「黃帝參粥」食用活動中,前來吃食者可以得到陳怡魁博士提供的各類改善身體狀態的食品,並且食用「黃帝參粥」,以期達成「回歸正常身體狀態」的作用。

        「黃帝參粥」是陳怡魁博士精心調配的復古食材,以多種蔬菜、穀類熬煮而成,再加上陳怡魁博士在加拿大培育而出的「黃帝參」,只要恒心食用,就能夠讓人的體質產生實質上的改善,並且能夠回歸以往健康正常的狀態。

        除此之外,在活動中提供的「長壽粿」,也是「新生存文化」活動中,很重要的食材之一,這是一種加上糙米、香菇、紅蘿蔔、鴨拓草、豆藷、山藥、荸薺等食材,再佐以陳怡魁博士另一產品「人參種子油」的食療佳品,同樣也能夠幫人改善體質。

 

        「只要人的身體一切正常順利,就能把現有的逆境改善!」

        這是工作、家庭出問題的詹先生,以及對感情萬念俱灰的力偉,現在最常掛在嘴上的兩句話。

        在「新生存文化」的活動中,詹先生在食用了黃帝參粥、長壽粿這些食材之外,他也參加了陳怡魁博士在食用活動後舉辦的多場演講,內容包括養生、人生哲理、古代智慧,聽得他十分入迷。

 

        「比方說,我在陳怡魁博士的『黃帝內經』演講中,學到了『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濕火,以之化變也』,」詹先生笑著說道。「知道人身體的疾病大多來自外界的各種變化,這些變化如果進了體內,又和體內的狀態結合,起了作用,人當然就會出問題了。」

        聽了陳怡魁博士的演講後的詹先生,對於「黃帝內經」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於是買了本參考書詳加研究,不只把它用在調理身體的健康上,而且還因此得到領悟,把它的道理引申在生活和事業上。

 

        現在的詹先生,開口閉口總是把「黃帝內經」掛在嘴上,儼然是一個專家了。

        「內經上說,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審查病機,勿失氣宜,」詹先生搖頭晃頭地順口背出幾段文字,熟悉得很。「也就是說,『平衡』真的很重要,什麼地方太多了,就要弄掉一些,什麼地方太少了,就要補上一點,而且不能夠只看一個點,要從大方面的各個角度來看。

        「從前我對我的生意看法,真是太狹隘了,只看到錢進錢出,一點都沒有考慮到大趨勢。對待我的家人也一樣,我對我的孩子只知道用錢去彌補他們,卻忽略了和他們多聊聊,多清楚一下他們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至於我的老婆,我總是把她排在關心注意的最後一個順位,因為她是老婆,這一點也是很大的錯誤……」

 

        最重要的是,在新生存文化活動中以食物方式調養了自己之後,詹先生的身體狀態趨向正常和平衡,連思緒也跟著正面起來。如今的他,事業因為版圖拓寬到國外,開始有了轉機,和家人的相處也因而改善許多。

        現在的他,每個禮拜除非有緊急要事,否則一定會到黃帝神宮來報到,也將這眾地方,視為改變他人生境遇的一個重大轉捩點。

 

        至於那位在情感之路上受了傷,覺得萬念俱灰的力偉呢?

        在黃帝神宮參加了幾次吃粥、吃長壽粿的活動之後,力偉在陳怡魁博士的另一場演講中得到了很有趣的知識。

 

        「在陳怡魁博士早年對於食療的研究中,就曾經針對男女戀情之間的現象做過研究,」力偉很高興地笑著說道。「陳怡魁博士發現,天地之間男女雌雄異性相吸的關鍵之一,就是從生物體本身散發而出的性費洛蒙,如果沒有正常的性費洛蒙,異性就比較對你沒有興趣。

        「在從前,我總以為我沒有辦法吸引異性,是因為我的外在條件差,但是經過陳怡魁博士的點醒之後,我才發現問題可能不只這樣,問題可能還出現在我的狀態不平衡,所以無法散發令異性對我有興趣的訊息。」

 

        力偉後來還發現,所謂的「不平衡」狀態,並不表示它永遠就是這樣,因為在老子的著作中就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所有的狀態都有改善的機會,因此,他在這些理論上得到了信心,就身體力行起來,很有恒心毅力地持續參加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活動,並且在不久之後,就有了很好的回應。

 

        「其實,整件事的發展還是和古時候的智慧很有關聯的,」力偉有點不好意思地抓抓頭,笑著說道。「在我的狀態改善之後,發現不只是外在,連內在的想法都有了改變。剛開始來黃帝神宮的時候,是存了一絲絲的希望,不曉得陳怡魁博士有沒有什麼神仙妙法,可以讓我的前女友回心轉意。

        「但是狀態改變之後,我的想法卻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可能是自信心增加的緣故吧!我開始很主動地和心儀的女孩子打招呼,也能夠用平常自然的態度和女孩子們來往,於是不多久之後,就認識了現在的新女友,而且和以往不一樣的是,我們的互動很自然,不像從前一樣,就算我花再多的心意、花再多的金錢,對方還是冷冷的,可有可無。

        「最有趣的是,我和新女友交往沒多久,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了前女友,看見我的時候,她的眼睛睜得很大,彷彿看見的是另一個人,後來她還曾經和我聯絡,認為我們還是『應該給彼此再多一點機會』,希望能和我重新交往……」

        力偉很開心地朗聲而笑。

        「當然我沒答應囉!因為我和新女友的感情很穩定,而且她也已經暗示想要結婚了呢……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以後還是會常帶她來黃帝神宮,因為畢竟我的人生,是在這裡產生重大變化的,我以後也需要陳怡魁博士的睿智人生指引啊!」

 

        前來黃帝神宮的眾多「痛苦者」之中,當然也不乏有著病痛的人,像是來這裡之前,四十多歲就已經深受各類慢性病所苦的紀太太,就對黃帝神宮和陳怡魁博士的傳奇感到印象極為深刻。

        除了因為食用黃帝參粥和長壽粿改善了體質之外,紀太太覺得最珍貴的,便是在「新生存文化」活動中,養生演講裡提到的各類資訊,徹底改變了她對疾病的觀念。

        「在陳怡魁博士的演講中,我彷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聽到的是最先進的醫學觀念,」紀太太回憶。「但是陳怡魁博士和其他的老師們卻說,這根本不是什麼新玩意兒,而是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領悟出來的道理。」

 

        在「新生存文化」的演講中,提到現代人常見的糖尿病,同樣有這種毛病的紀太太特地前去聆聽。

        結果,就讓她對這兩種疾病的觀念完全改觀。

        「就拿糖尿病來說好了,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血糖過高,胰島素分泌不足,所以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就是要降血糖,」紀太太也許是印象太深刻,轉敘起來果然如數家珍。「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在黃帝神宮的演講中,卻一語道出糖尿病這種疾病的真相。

        「演講的老師說,如果以山川的狀況來比擬人類的糖尿病,一個健康正常的大然然環境,必然是山明水秀,翠綠盎然。但是如果水土保持出了問題,泥沙開始滲入河流,讓河流變成黃土河,就不健康了,而人們的糖尿病也是這樣,因為身體無法代謝糖份,所以就讓血液中的含糖量增加。

        「河流混濁,如果只是用清砂土的化學藥劑把河水暫時清掉,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同樣的,治糖尿病如果只是清血糖,也沒有把問題解決。」

        紀太太很清楚記得演講老師最後的結論。

        「因此,要治好這類的慢性病,還是要從身體的健康做起,把身體養好了,接受醫生的診治才會更有效!」

 

        養好身體,是現代人生存品質最重要的課題!

        無病無痛,活到一百二十歲,而且在離開人世前沒有痛苦,安詳離開。這才算是做到了「新生存文化」的精髓。

        位於淡水山上,捷運旁不遠處的黃帝神宮,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現在已經成了閃著溫潤光芒的傳奇誕生之地。

        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陳怡魁博士的「新生存文化」也將成為新世紀裡,最重要的養生顯學之一。

 

 回 陳怡魁論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ai1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