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大選

 

2004年總統大選真實紀錄

 

第一章  長春路上的世紀之會

 

 

 

        春寒料峭的晚上,空氣有點冷,天空飄著幾片雨絲。

 

        那是西元2004年初的一個夜晚,臺北市的華燈永不熄滅,在夜空中閃著燦爛的光芒,來來往往的人車川流不息,是個平凡不過的夜晚。

 

        但是,在長春路的一家餐廳「妙香齋」中,氣氛卻有點不同,飄散著美食佳肴香氣的空氣中,熱鬧的氣息,和外頭的寒冷成為對比。

 

 

 

        在這家餐廳裡,當天晚上聚集的是臺灣當代的許多宗教界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放眼望去,與會的人士都是個自雄霸一方,在宗教界相當有名的面孔。

        2004年一月底的這場晚宴,是由知名的易學大師陳怡魁博士作東,邀請了臺灣宗教界十六位知名的領袖人物,在這家餐廳中聚餐,如果對於宗教事務略有概念的人,可以認出在座的人物中,有來自天帝教的重要人士、有來自一貫道的宗教領袖,還有來自天理教、理教、天德聖教……等知名教派的人士。

        雖然在座者都是在宗教界中極有份量的人物,但是陳怡魁博士廣邀這十六位重量級人物前來聚餐,倒也沒有什麼「喊水會結凍」的重要目的,純粹只是熟識的朋友間一次單純的聚會。

        但是單純的聚會,卻可以因為與會者的身份令人側目,衍生出其他的插曲。

        當天晚上,發生的就是這樣相當奇妙的情形。

 

        當陳怡魁博士和十六位宗教領袖談笑用餐,聊得正高興的時候,卻來了幾位西裝畢履的人物,和大家略作寒喧之後,才表明自己的身分。

        原來這一群人,是來自於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黨職人員,帶頭者是國民黨社工部的副主委,連同幾名秘書,得知了在長春路上有這樣一場聚會,便前來拜訪。

        說穿了,不只是拜訪,真正的用意是在「拜票」。

        因為眾所周知,2004年是總統大選年,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連戰面對著三月的一場世紀之戰,正面迎戰的對手又是現任總統陳水扁,當然不能錯過任何一個能夠吸納選票的機會!

 

        來者是客,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陳怡魁博士身為當日晚宴的東道主,當然也熱切地歡迎幾位前來拉票的國民黨人士入座,加入宴席的行列。

        酒過三巡,大家的話題自然而然就帶到選舉的話題上,來自國民黨的社工部副主委自然免不了要在席間舉杯說句客氣話,並且希望贏得大家的支持,聊了幾句之後,那位副主委對於陳怡魁博士在命理易學界享有盛名的情況也頗有所聞,便開始談到陳怡魁博士針對這次大選的意見。

        這樣的疑問,在各種玄學科學研究領域有著重要地位的陳怡魁博士不曉得已經遇過多少次了,但是這次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話鋒一轉,聊到的卻是近年來宗教界在社會各界所做出的貢獻。

 

        「對於宗教,許多人最直覺的印象,就是拜神燒香,但是宗教界近年以來入世的機會越來越多,」陳怡魁博士的眼神中閃著睿智的光芒,微笑著看著那名副主委。「這一點,不曉得您同意不同意?」

        那名副主委微微一楞,雖然這樣的回答有點突兀,還是笑著點點頭。

        「沒錯,最近幾年幾次重大災難,有很多人都得到宗教界許多的幫助,這一點,我們也是非常敬佩的。」

        「來自宗教界的力量,因為有著濟世救人的前提,還有來自神明上蒼的助力,因此做起很多事來,號召比平常人還要強,」陳怡魁老師環視了眾人一眼,沉穩地說道。「不管是天災、人禍、重症病人,很多平常人不願意做的服務,宗教界都在做。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卻一直沒有人在做……」

        副主委露出疑惑的神情,臉上還是堆著笑。

        「很重要的項目?那是什麼?」

        「老人!」陳怡魁博士毫不猶疑地說道。「在我們的社會裡,關於老人的很多福利和服務,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一項必然要做到的事,不只是一樣口號!」

        「是是是,這樣想法當然是很好的。」副主任連聲說道。「當然,如果我們選上了,一定會好好照顧老人。」

        陳怡魁博士看了他一眼,眼神突然變得有些銳利起來。

        「等選上才要做?」陳怡魁博士呵呵地笑了。「那就來不及了!想想看在臺灣的很多民生法案,如果要做的話,要通過多少立法的關卡?

        「不用說別的,就說是立法院好了,想要通過一個法案,快則三年,最少要等個三年才會通過,慢的話,五百年都過不了!」

        「是是是,沒有錯,」副主委陪笑說道。「這一點我們……」

        「就算是讓你通過好了,照顧老人,那是很響亮的一個名詞,說起很好聽,但是真的要做,可就問題多多了,」陳怡魁博士對著眾人說道。「就算通過了照顧老人的法案,那又怎麼樣呢?一筆經費下來,有勢力有後臺的人去分贓,分來分去,不管端出來的大菜有多豐富,但是分到最後,到老人的手上卻只剩下渣,那又有什麼用?

        「原先可能是要照顧老人的,但是分到手上可能只夠他吃上一餐,這樣又有什麼用處呢?」

        副主委聽見陳怡魁博士這樣說,神情有些尷尬。

        「是的,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再研究,再研究……」

        「不,不用『再研究』,我今天可以在這裡提出真正有效的做法!」陳怡魁博士肯定地說道。「如果今天你能夠把話傳回去給連戰先生,只要你們有心,我就一定能幫你們做到,而且不用花到政府一分錢!」

        副主委露出驚訝的神情,張著嘴巴,彷彿聽到了什麼不可置信的事。

        「您……您有方法,而且不用花到政府的一分錢?」

        「沒有錯!今天在座這些宗教界領袖們也可以一起見證,甚至一起參與!」陳怡魁博士慨然地說道。「如果你能夠確實把訊息傳回去,我今天在這裡可以打包票,以我本人研究食療理論四十年的能力,只要所有從事選務的人,包括連戰先生,都照我的食譜吃下去,吃到選舉日,我保證你們可以得到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的得票率,順利當選總統!」

 

        一聽到「選舉」的正題,幾位國民黨的人員眼睛立刻亮起來,聽到「百分之五十二以上得票率」,更是好奇不已。

        「啊呀!這當然是最好的消息,最好的消息!」那位副主委興奮地說道。「不知道我們該怎樣做?」

        看見幾個人躍躍欲試的神情,陳怡魁博士淡淡地一笑。

        「我要你們傳回去給連戰先生的訊息,就是關於照顧全國老人,讓他們生活更順利,日子過得更好的大計劃,我有一個訴求。

        「那就是只要你們當選了,我希望能夠以政府的方式出面號召,來完成照顧老人,使老人的生活品質更好的服務。

        「這個大計劃最重要的重點是,只要是和經費有關的事,都由我們宗教界來負責,不管是出錢出力,都由我們來籌備,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出面號召,等於是用政府的角度來出面完成這件事,但是背後有任何的開銷和經費,都由宗教界的人來設法?」

        「真的不必用到政府的錢?」副主委露出狐疑的表情。「如果不用政府出錢,那這樣子要政府出面有什麼用呢?」

        「你們難道沒有聽過『名正言順』這句話嗎?」陳怡魁博士解釋。「只要是師出有名,一件事才會容易做到,但是如果要政府做的事是要動用到預算的話,那就一定要受到民意代表的監督。

        「有民意代表的監督當然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只要是和立法院有關聯的計劃,就一定要送立法院表決,這種過程曠日廢時,根本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因此,我才會提出,由政府出面,但是卻不必動用到政府經費的構想!」

        副主委想了一下,連忙點點頭。

        「這樣的話,我想可行性的確會比較大,沒錯沒錯,我一定會回去把話傳到,讓連先生知道這件事。」

        「光是話傳到可不夠哪!」陳怡魁博士笑道。「一定要讓我知道他的回應是什麼才行。」

        「一定一定!」副主委連聲地說道。

 

        年輕人的耐性,常常都比不上老成的人,這時候,旁邊一位年輕的秘書的耐性比不上副主委,已經有點等不及了,於是好奇地問道。

        「那麼……您不是說要提供讓我們陣營能夠拿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票的秘訣嗎?」當時連戰陣營的選情相當看好,於是那位年輕的秘書又喃喃地咕噥了一句。「雖然我們的票不只這樣啦……但是聽聽別的意見也不錯!」

        陳怡魁博士饒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那年輕秘書在陳怡魁博士的目光下顯得有點不自在,不禁抓了抓頭。

        「真的是這樣嗎?」陳怡魁博士淡淡地一笑。「你們的選情就真的有這樣的把握?

        「這一陣子以來,我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宗教界的消息,這些人士深入民間,代表的是最基層的心聲和意見,你們可知道,即使是你們覺得自己的選情已經穩了,已經穩上了,但是在南部,有百分二十以上的人,就算是颳風下雨做大水,也一定會把票投給陳水扁總統,是他的鐵票,你知道嗎?

        「不管你們認為選情有多穩定,有多佔優勢,但是民意如流水,總統大選的選情瞬息萬變,你敢保證這些你覺得已經穩了的票,三月二十號那天依然會投給你們的陣營嗎?」

 

        那名年輕秘書被陳怡魁博士這樣一問,臉上有些漲紅起來,一時之間卻不曉得該怎樣回答。

        副主委看見氣氛有些僵了,連忙開口打打圓場。

        「他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啦!有必勝的意見,有一定拿得到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票數的方法,我們的連先生一定會欣然採納,請陳博士指教!」說著說著,他的臉上堆滿著笑容。「您說那是一種食譜,是嗎?」

        陳怡魁博士點點頭。

        「沒有錯,這是我累積了四十年,從各種中國文化最精華的智慧中研究出來的『食療』方式,只要你們參與選務的人能夠照做,我就能夠拍胸脯保證,你們一定拿得到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的票,就是保證一定能當選這一次的總統!」

        那位副主委聞言大喜,連忙取出筆來,在陳怡魁博士方才遞出的名片上準備寫下食譜的內容。

        「請說!請說!」

 

        「從今天起,到總統選舉揭曉那一天為止,」陳怡魁博士流暢地說道。「只要是參與這次總統大選的所有貴黨人員,照著以下的食譜去吃,保證你們這次選舉一定大勝。

        「這個食譜非常簡單,每天每人吃六個蛋黃,早餐後吃克補鋅一粒,50mg的維他命B6一粒。只要這樣吃,一直吃到選舉完,我保證你們一定會得到選舉的勝利!」

        聽見這樣的食譜,副主委還沒有開口,那名年輕的秘書又怪聲大叫起來。

        「什麼?六顆蛋黃?」他隨口便大聲地質疑。「那膽固醇會多高呀!這樣吃法不用說什麼,吃沒幾天就會死掉了,還選什麼舉呀?」

        陳怡魁博士冷冷地一笑,瞪了他一眼,便「啪」的一聲,重重地拍了桌子一下,聲音之大,讓所有人都楞在當場。

        「膽固醇高?會死?那我看你們還是不用選了,把包袱收拾收拾,回家抱老婆去算了,也不要出來和人家選什麼總統了!」陳怡魁博士朗聲地說道。「在座諸位,你們都是國民黨中央的主要幹員,你們黨的生死存亡是你們最重要的大事,這一次大選,你們也都會說是黨生死攸關的最重要一戰,如果這一次選輸了,就不曉得何年何月才能夠再爬起來了!

        「這樣重要的生死存亡一戰,就算是明知道要戰死,也要有勇敢赴義的準備,我們先不管你們幫國民黨打下天下的動機是什麼,但是要戰勝,沒有背水一戰,必死的決心,那你們還要打什麼?」

        陳怡魁博士這一番話侃侃而談,說起來完全不用思索。

        「你們想想看,你們這一次面對的對手,是有史以上最強大的民進黨,是一群從無到有,取得天下的選舉長勝之師,更別說人家還是現在的執政黨,有著執政資源的優勢。

        「這一場世紀大戰,如果不敢拋開一切,用必死的決心一戰,那我看你們也別妄想要選舉得勝了,如果連最起碼的犧牲都不願做到,我建議你們還是打包回家算了!

        「不要讓人家以為你們都只是一群飼料雞、軟趴趴的軟腳蝦。人家一直以為國民黨裡有很多人只是有事聚在一起照照相,選上的話雞犬升天,糊里糊塗分到一個官位,選不上的話把垮掉的黨產瓜分,大夥兒分吃光光然後做鳥獸散。

        「如果你們一直是這樣,讓民眾覺得國民黨還是只想挑軟的吃,連選舉都不肯付出百分之百的心力,那什麼人會把票投給你啊?難怪你們當年會被人罵得狗血淋頭,如果到現在還學不到教訓,這一次會選上總統,那才是真的見了鬼!」

 

        這一番話下來句句合情合理,雖然語氣帶點責備,卻全數說中了重點,說得國民黨的幾位人士臉上青一陣白一陣,尤其那位年輕秘書更是楞在當場,臉色漲紅,神情尷尬。

        而席間其他與會的宗教界人士們,更是頻頻點頭,表示陳怡魁博士所說的話並非虛言。

        那名國民黨社工部副主委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這時輕輕地咳了一聲,連忙出來打圓場。

        「是是是,您指教的極是,您指點的食譜,我們會回去建議連先生的。」

        聽見他這麼說,陳怡魁博士笑得極為爽朗。

        「你就不用和我說這些官式回答了,要不要照做,隨便你們,總統是你們在選,和我,和這些宗教界人士有什麼關係嗎?沒有。沒選上總統,對你們黨來說是生死存亡的關鍵,但是對我們來說,太陽一樣從東邊升起,潮水依然起起落落,花一樣盛開,風依然在吹……

        「對我們來說,真的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但是我在這裡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你們照著這樣的食譜去做,我可以保證,這次總統大選中,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的選票就一定是你們的囊中之物!」

 

        那位副主委很慎重地將陳怡魁博士的食譜寫在名片上,看見他的態度,陳怡魁博士暗自點了點頭。

        「其實,你雖然這樣寫,心中一定也和他……」陳怡魁博士順手指了指那位話多的年輕秘書。「和他一樣,還是心裡一大堆疑惑,對不對?」

        那位副主委人倒也直爽,點點頭。

        「是的,因為再怎麼樣,六顆蛋黃也實在有點……有點前所未聞。」

        陳怡魁博士呵呵一笑。

        「如果我告訴你,我這二十五年來,每天平均都吃九顆蛋黃,不只沒有高膽固醇的問題,而且身體還很健康,不知道你信不信?」

        副主委睜大眼睛,不可置信地打量了陳怡魁博士幾眼。

        「九……九顆?」

        「沒錯!其實蛋黃中含有的各種營養和微量元素,都是人體最好的原料,你說蛋黃裡有膽固醇?這其實也沒錯,但是只要你的食譜得當,就能把營養素適當地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讓它對你造成傷害。

        「膽固醇也是如此,它在人體中扮演的是很重要的平衡角色,現代人只會聞膽固醇色變,但是卻不知道膽固醇的種類也分好幾種,在人體中各有功能,只要能夠透過食物的正確攝取方式,就能夠讓它成為很好的東西。」

        聽了陳怡魁博士的解釋,副主委點點頭。

        「這我也在醫學常識上看過,有的膽固醇不只不會造成身體的疾病,還會讓血管更有彈性,心臟功能更好。」

        「沒錯!」陳怡魁博士「啪」的一擊掌,微笑說道。「剛剛我雖然說,要你們一定要有赴死的決心,要能夠有背水一戰的信念。這樣聽起來好像在說吃六顆蛋黃是要讓你們找個送死的方法,聽起來好像吃蛋黃真的很危險。

        「但其實不然,這一點我要向你們說清楚。吃六顆蛋黃,和『慷慨赴死』是兩回事,可不要把它們劃上等號。」

        那位副主委雖然嘴上說著沒關係沒關係,但是說真的,對於吃六顆蛋黃這件事還是有些忐忑,聽見陳怡魁博士這樣說,他回頭和幾位國民黨同事對望一眼,彷彿偷偷鬆了口氣。

        陳怡魁博士看在眼裡,只覺得有挺有趣,淡淡一笑,於是繼續說下去。

 

        「在我的食療研究中,最有價值的發現之一,便是人們的行為、舉止、言語會受他們所吃的食物影響,有些人可能在個性的限制下,做起事來縛手縛腳,這時候只要吃正確的食物,就可以改善他的個性和行事作風。」

        「哦?」副主委好奇地問道。「那麼,您剛剛說的,您的食譜可以讓我們篤定拿到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的選票,是因為這樣的原理嗎?所謂的『吃六個蛋黃』,就是食物療法的一環嗎?」

        「正是!」陳怡魁博士點點頭。「我所設計的食譜,針對的就是你們欠缺的條件,只要把你們沒有的特質修正過來,當然就會勝算大增。

        「把既有的優勢保持,又能把原先沒有的條件取過來佔為己有,這樣當然就能夠保證你們的勝算了。」

        「那麼,請問那六顆蛋黃有什麼作用呢?」副主委還是對這個部份非常的好奇。「它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蛋黃對你們的用處,就在於改善你們的特質,從連戰先生以下,只要每個人都確實照這個食譜去吃,你們就會發現,每天吃六個蛋黃、克補鋅、維他命B6的人,會變得口才更為便給,主動積極性大增,表達能力更強,更能有信心地闡述自己的想法。

        「這些,都是搞選舉最重要的必要能力,從前你們可能缺的就是這些,就算是有滿肚子的理想和抱負,空有絕世的救國治國方針,但是卻總是說不出來,就算說出來也是軟趴趴的,一點自信心,一點說服力也沒有。

        「當你們面對的是民進黨那些充滿爆發力,說穿了是靠選舉起家的精銳之師,如果沒有比他們更強的表達能力,沒有所謂的『殺氣』,又怎能夠克敵致勝呢?」

        「我懂了!」副主委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所以一天吃六個蛋黃,可以讓我們更有表達能力,更有衝勁,在選舉上就會更有爆發力?」

        「沒錯!」陳怡魁博士點點頭。「而且常吃蛋黃的人,除了有所謂的『殺氣』、『爆發力』之外,更會在決斷和決策上更有魄力,這也是選舉很重要的要素之一!」

 

        西元2004年年初,在長春路上「妙香齋」的一場聚會裡,來自國民黨的幹部便帶著陳怡魁博士的錦囊妙計回去了,而整個臺灣未來的命運,就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破釜沉舟,實行陳怡魁博士給他們的睿智建議。

        只要吃對了食物,不管是誰,就一定可以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斷地得到勝利。

        西元2004年的這場總統大選,決定的將是千千萬萬人未來四年的生活方式。

        而這場世紀之戰的真正關鍵,就取決於你天天在吃的食物裡面。

 

第二章  陳水扁和連戰 -- 2004世紀之戰

 

 

 

        西元2004年,在臺灣最受全國人矚目的大事,,當然非這一年的總統大選莫屬。

 

        這一場世紀之戰,將要選出來臺灣未來四年的領袖人物,如果說這場選舉的結果將會影響全國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未來,也是不為過的。

 

        從去年年初以來,這場選戰的戰鼓便已經隆隆響起,兩名候選人的世紀大對決,持續在各種媒體上發燒,也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到底是執政的陳水扁總統將會贏得這場勝利,連任成功;還是在野的挑戰者國民黨主席連戰能夠反擊成功,從四年前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呢?

        優勝劣敗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奧妙呢?

 

        能夠登上政治的頂峰,無疑是人生的各種成功裡,最艱難也影響世人最深的一種。

        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在人生各種領域之中,試圖在政治的版圖中求得一席之地,是最困難的,這種情形,在現代步入民主社會的世界中,更是明顯。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想要在商場上獲得成功,必需俱備的要素不外乎是敏銳的洞悉商場直覺、充足的資本,還有能力不凡的團隊。

        這幾個要素,說實在的也不容易,但是相形之下,是人力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你是一個醫生,想要成為在醫界得享盛名的成功人士,所必需俱備的,大概就是聰穎的天賦,不懈的努力,或許再加上通曉世事的人際關係。

        至於想要成為一個頂尖的工程師、科學家、律師,甚至是藝術家,雖然種種條件不同,但是大致上來說,只要把自己的條件和籌碼準備好,大概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換言之,就是只要把自己管好,大概就有不錯的成功的機會。

 

        但是涉足政治的話,那可就是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了。

        特別是在現代的民主社會,想要在講求民主的選舉制度下贏得勝利,那可不是「把自己搞定」就可以達成的簡單任務了。

        不管你有多麼看不起政治人物,不管你從前對他們有多麼不屑,但是靜下心來一想,這些政治人物且不管他們的人品、行為如何,以種種條件來說,他們的確是人類社會中條件、聰明才智、機巧智慧最優秀出色的一群。

        有些政治人物看起來平平凡凡,甚至於常常鬧出許多弱智的笑話,但是翻開他們的檔案一看,卻往往是博士級的優秀人物,有的動作行為看似小丑的搞笑政治人物,翻開他們過往的經歷,卻常常讓人目瞪口呆地發現,他們竟然也曾經是懷抱國家前程,憂國憂民,雅好文學音樂,而且還可能極有文藝氣息的年輕人。

        且不管攤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如何,身為現代的政治人物,資質、聰明才智優於常人,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根據國際知名的易經學者陳怡魁博士的分析,個人的特質、機緣的配合、努力的程度,都是達到成功的幾個要素。

        用另外一個說法,它們就是成功的幾個「最重要翅膀」。

        天份、努力、機運。

        很多人都知道,這三個因素,是決定人是否成功的舉決要件。

        但是,你對這三種要素,真的有正確的瞭解嗎?

        在大家的心目中,對於天份、努力、機運的看法大致上應該是這樣的:

 

        天份,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打從娘胎生出來,天份就伴隨著你,屬於「先天」的條件。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意思也就是說,這是沒有辦法勉強的,沒有辦法靠人力去改變的。

        努力,則是後天可以做到的事,這也是人們奮鬥成功的幾個要素中,可以用人力去改變的。

        有的人把「努力」視為成功的最重要要素,因此才會有「成功是一分天才,九十九分努力」的說法。

        而機運呢?大多數人都把機運當成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如果發生的話當然再好不過,但是如果幸運之神不願意降臨你的頭上,那就是什麼辦法也沒有。

        而結合了天份、努力和機運,綜合起來的一幅圖畫,就是大家心目中的「成功者」畫像。

 

        這樣的說法,到底算不算正確呢?

        陳怡魁博士認為,這樣的認知,雖然不能夠說不對,但是卻仍然沒有道出「成功」的真正神髓。

        就好像許多在科學文化下的認知,雖然看似正確,但是卻可能無法詮釋出真正的真相,原來眾人奉之如圭臬,認為是金科玉律的理論,仍然可能有朝一日完全被顛覆。

        不過就在五百年前,人類仍然認為世界是平的,只要你敢膽說出地球是圓的,很可能就會遭到烈火焚身的殺身之禍。

        不過就在兩三百年前,當巴斯德還沒有發現微生物存在的時候,人們一旦生了病,還是只能將病因歸咎於「邪氣」。

        不說別的,就拿現在大家最熟悉,而且是很多人最愛的美食:蕃茄來說好了,雖然現代人連三歲小孩都知道蕃茄是很好的食物,但是在一兩百年前,歐洲人卻為了這種鮮紅耀眼的果實類植物是否有毒爭辯了近百年之久。

 

        對於成功的三要素:天份、努力、機運,陳怡魁博士認為,三者之中其實有著更深層的涵義。

        從明顯的表象中,看出蘊含其中的真正道理。

        這種屬於文化深層智慧結晶的睿智思考方式,便是精研中國文化中玄學、傳統智慧多年的陳怡魁博士,著墨最深的研究領域。

        將古代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以現代西方的科學辯證方式研究歸納,便是知名的易學巨挈陳怡魁博士多年來花費了無數精力、財力研究的領域範疇。

 

        陳怡魁博士,早年曾經致力於中醫醫學和針灸學的研究,並且將兩者帶入世界的舞臺。尤其是針灸學的國際化,陳怡魁博士的努力更是居功厥偉,因為一手促成中國五千年來的針灸精華之學登上世界舞臺的,便是這位知名國際的易經巨挈。

        西元一九九一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正式承認針灸、中藥為國際醫療體系之一份子,此項決定,國際一致公認華人世界中以陳怡魁博士是居中運籌幃幄的重要推手,因為WHO的大部份決定按照慣例一定要有美國支持,而美國所承認的研究機構證明,便來自陳怡魁博士早年在美軍駐亞洲最高研究機構:海軍第二研究所中推動針灸之功。

        美國當局並曾經正式授權,由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認證陳怡魁博士推動針灸醫學之成就。

        因此,沒有陳怡魁博士的促成,針灸之學就不會有現今在全世界的地位!

        這是陳怡魁博士在針灸學上頭的成就。

 

        然而,陳怡魁博士的研究領域卻不僅止於針灸與中藥之學,對於中國玄學理論的現代化,陳博士更有獨步世界的成就。

        翻開陳怡魁老師的研究過程,更可以看出這樣的歷程。

 

        在陳怡魁老師最有名理論:食療法中,他提倡一個重要觀念,人的一切行為、狀態,都能夠憑藉攝取的食物得到修正,換言之,只要一個人掌握了食物的奧秘,這個人在人生的競爭、成就上就會比別人多更多成功的機會!

        而陳怡魁博士更進一步指出,所謂「食物」,並不單指有形且看得見的食品,而是應包括所有無形且看不見的物理力量,而中國玄學中最引人入勝的「風水」之學,就是其中之一。

 

        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創舉之中,還包括了:

        以數十年研究中醫的理論為架構,推出世界第一部中醫電腦。

        深入探討人類生活環境,創造出獨特的「活氧環境」研究。

        針對「萬藥之王」人參的人工栽培,創立「加拿大實驗農場」,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中,經過近十年的投入,終於成功的開發出「珍蔘」與「蔘仙」等食物,尤其以「人參種子油」為最成功的產品。

        創辦「加拿大中華易經學院」,對於中國玄學的現代化研究有著極深的探討。

        這是有史以來,從來不曾有人做過的創舉。

        公元一九九四年,陳怡魁畢生推廣易經邁向國際與學術化的努力,在這一年有了重大的成就,因為加拿大政府經過長期的審查,終於特准他在BC省(英屬哥倫比亞省)列治文市,設立世界第一所易經學院。

        這座學院,由陳怡魁博士出任創校的校長與董事長一職。

        尤其對清末以來逐漸勢微的傳統中國文化,更是一件令人振奮的訊息,從此,陳怡魁利用易經學院的學術殿堂,在世界各地培養對中國易經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學成並授與專業的證照,並期勉這些人才,能在各地發揚中國這種可貴的生存文化。

        陳怡魁在這階段,也建立起近代數百年來,在中國易學五術界最具權威與貢獻的大師地位。

 

        那麼,從事過這麼多「另類研究」的陳怡魁博士,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從現在常被歸類於「傳統」、「民俗」的中國玄學領域開始談起。

        陳怡魁博士認為,在古代的中國,易經、五術,向來是中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智慧結晶,在中國文明五千年來的歷史之中,不論是時代、文化、人文的軌跡中,都時時可以看得見這些學問的著墨之處。

        然而,在十八世紀之後,來自西方的科學文明逐漸崛起,許多文明中的舊有體系逐漸在社會中失去了光采,甚至有的就此黯淡式微下去。

        加上西方科學文明在早期萌芽階段,曾經受到來自宗教、神學、玄學領域人士的無情打壓,因此等到科學文明在時代的腳步下站穩腳步後,對於古老玄學領域的智慧,同樣也有著非常嚴重的成見,甚至試圖全盤否定。

        這種情形,不只發生在西方世界,就算在華人的文化中,同樣也有著受到西方文明強力入侵的情形發生,在重視實驗辯證的科學文明強力影響下,屬於中國文化智慧結晶的易經、命理、五術之學,便逐漸成了社會中的次等文化,雖然仍在思想的傳承中口耳相傳,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不登大雅之堂的旁枝末節。

        更嚴重的是,現代社會還普遍將易經五術之學打入愚夫愚婦的迷信體系,將它打成「只有沒智識的人才會相信的胡說八道」。

 

        針對這樣的情形,陳怡魁博士有著獨到的看法。

        「如果你對這些傳統的玄學理論有一點瞭解的話,你就會發現它們並不是騙人的把戲,而是和哲學理論一樣偉大的人類智慧結晶。

        「玄學和傳統療法會被人看作是迷信之類的野狐禪,是很可惜的事。

        「不可諱言,玄學理論和科學理論比較起來,是比較沒有那種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斬釘截鐵,但是它卻能夠在某些程度上補足科學理論的不足之處,兩者不僅不是相互對立的仇敵,其實是可以攜手合作,讓彼此更加光芒耀眼的合作伙伴!」

 

        以如此的理念為基礎,早年畢業於台大,一生深富傳奇色彩的國際易學大師陳怡魁博士,從幾十年前開始便已經著手致力於整合傳統玄學知試和現代科學理論的工作。

        陳怡魁博士研究學問的方式和一般的玄學命理大師截然不同,常常以「跳脫傳統思維觀念框限」的方式來研究東方易學,中醫,風水等傳統學問。

        和一般大師最不同的是,陳怡魁博士的所有理論研究,都一定會佐以西方的科學檢測、實驗精神,所得到的結論,也全數是可以攤開來驗證的「唯物」理論,和一般玄學的「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的唯心理論大不相同。

        因此,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常有突破性的成果出現。

        也因為這些研究的推論和研究角度大多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因此每一次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一有成果出現,就常常是深受國際矚目的重要議題,也將許多本來讓西方人諱莫如深的東方玄學,以簡單且跨越國際的新表達方式出現在各國研究人士的眼前,常常引起許多專業科學人士的讚歎稱許。

 

        除了從事正統的科學研究外,陳怡魁博士也曾經任教於台大、台北醫學院,高雄醫學院及政大,文大,淡大等大專院校,在這些知名學院中指導中醫、本草、易經、針灸,也曾多次擔任相關社團指導老師,並且曾經是第一位受邀在國際醫學機構: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指導中醫針灸的華人,因此成為跨越文化、人種的國際玄學權威大師。

        西元1979年,陳怡魁博士受淡江大學之邀,在建築系教授環境風水,首開風水之學正式進入大學院所的風氣,也是第一位受到華南管理大學禮聘,在該校生死研究所教授「風水」的學者,為近代風水大師中奮力在學術殿堂中為風水喉舌的領導人物。

        在許多從事易學玄學研究的人們眼中,陳怡魁博士是近代中國集易學大成並另創新局的代表人物。

        在加拿大創辦易經學院之後,中國傳統易經五術的研究,便正式地進入學術殿堂,並且將它國際化,對中國文化推廣居功厥偉。

        在傳統的五術:山(風水)、醫(中醫)、命(命理)、相(看相)、卜(卜卦)之外,陳怡魁博士將他的多年所學融會貫通,並且在觀察研究了人類的行為學、社會學之後,另創前所未有的新猷,在西元1963年,陳怡魁博士將中國民間普遍用來解決生存痛苦的「五術」文化熔於一爐,正式開創出劃時代的「陳怡魁食療法」,替不計其數的民眾解決各種的痛苦。

        經過二十幾年的鑽研發展,於是在公元1986年正式建立中國傳統玄學的第六術「食」的研究體系,成了這個前所未有新學術的開山祖師!

 

        如果用中國文化寶藏中的玄學智慧,再加上西方科學研究精神,重新省視成功的三大要素,那麼,又會有什麼樣的新看法呢?

        先說天份好了。

        在原先的認知中,大家可能認為,所謂的「天份」是一出生就註定的事,無法強求,或者至少沒有辦法用人力來決定。

        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陳怡魁博士很肯定地說道。「一個人從出生時得到的資質,可以視為已經註定,無法改變。但是如果你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其中其實還是有著奧妙的。

        「出生後,資質就無法改變,我們先假設這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出生前』就開始做一些修正呢?在生養小孩子之前,如果能夠得知一些奧妙,在蘊育後代的時候,做一些正面的修正,是不是能夠生出資質優秀的後代呢?」

 

        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假設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在中國的玄學領域中,至少以風水的方式,或是以陳怡魁博士獨特的中國玄學第六術:「食」來修正,是可以做到的。

        有沒有聽過「山明水秀,地靈人傑」這樣的說法?

        從古代人的智慧中,中國人早已經得知,如果居住在理想的居住環境,風(空氣)、水(水質)條件優良,住在那裡的人一定健康,而且生下來的後代子孫也一樣出色優秀。

        這是聰明睿智的老祖先們,早就已經發現的事實。

 

        再來談談努力好了,在一般人的看法認定中,認為「努力」的定義,取決於後天,而且是三個要素中,唯一能夠憑藉人力做改變和修正的。

        努力屬於後天,這個說法並沒有錯。

        但是如果要將努力與否和先天的資質拉上關係,卻也不無不可。

        一個人是否能夠以努力扭轉乾坤,大致上來說和他的意志力、決心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但是如果引申出去,一個人努力與否,除了主觀的意志之外,還要有客觀的體力、健康等因素來決定。

        而一個人的體力、健康,是不是又和先天的資質條件扯上關係呢?

        因此,說「努力」屬於後天,這個說法並沒有錯,但是要說它和先天條件有關,卻也不無不可。

 

        最後,要討論的便是「機運」。

        同樣的,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認為「機運」是可遇不可求,屬於某種不靠個人意志而出現的罕有之物。

        我們常常說「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憑空出現的幸運」,這樣的說法,就可以解釋大家對於「機運」的既定觀感。

        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大家常常會講到許多膾炙人口的幸運故事,有些人幸運的程度,千古以來令人咋舌之餘,也有著極度的羨慕。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大家都認為,他是以「黃袍加身」的幸運當上皇帝,要說幸運的話,當然是極度的幸運。

        當今臺灣最有名的企業家王永慶先生,大家聊到他以一個國小畢業程度的鄉下孩子,成為一代經營之神,坐擁千億以上的企業王國,也覺得他有著無比的幸運。

        還有,一手創辦知名網路公加「雅虎」的楊致遠,以一個平凡大學生的身分,憑藉一個創意便成為億萬富翁,也讓人不禁為他的幸運感到極為欽羨。

        但是事實的真相是,有很多看似幸運的案例,其實在背後都有著不平凡的直覺和果斷,真正的幸運,同時也摻雜著個人的優秀條件在內。

        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背後的真相可能是刻意的運作,讓許多原先安排好的擁載部下演出一場好戲,如果沒有英明的判斷和果決,又怎能演出這樣一場好戲?

        「經營之神」王永慶雖然只有國小畢業,但是在他一生中經歷的眾多決策、戰役中,所獲得的知識,也許是好幾個博士學位的總和。

        而以「雅虎」聞名世界的楊致遠,獲取的成功真正關鍵,也許也和幸運無關,而是在於他當年的銳利眼光,看出網路事業無窮無盡的潛力所致。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要在這樣的激烈環境中獲取勝利,所需要的「翅膀」,一定要比從前的環境多才行。

        因此,要在未來的社會中存活下來,甚至想要比別人更出色,就一定要有比別人更出色的「修正」方法。

        把自己較為落後的項目補強,也把自己較為優勢的條件更加襯托出來,這才是在現代的社會中出人頭地的最佳方式。

        而在許多政治人物的例子中,我們將可以學習到許多值得探討的「修正」秘訣。

 

        「如果你擁有別人所沒有的『修正』秘訣,就等於擁有了比別人還要多的『翅膀』,」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一樣是從臺北到高雄,別人可能還在騎腳踏車,你卻已經知道怎樣去坐火車。當別人還在氣喘吁吁地踩踏板的時候,你卻已經先到達了目的地,光是起跑線就已經不曉得贏了別人多少。」

 

        經過了多年的研究,陳怡魁博士已經找出了能夠適用於所有人的「翅膀」,換句話說,陳怡魁博士找出來的,便是開發你自身潛能,能讓你的能力修正得更為出色的訣竅。

        這個訣竅,便在你每天都要接觸的「食」上頭!

        也就是在你每天都要吃的食物上頭,藉由修正食物攝取方式來進行生理上的潛能開發。

 

        「食物的神奇效能,其實是被大部人忽略的,」陳怡魁博士說道。「一般來說,人們只知道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對於食物的要求,只要能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便已足夠。

        「但是事實上,食物能夠發揮的效用遠遠大過於此,只要攝取得當,食物還可以吃出成功,吃出財富,甚至還可以吃出魅力!」

 

        事實上,根據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以食物來進行人體生理學上的「修正」,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是歷代以來許多成功者的秘訣,只是數千年來就像許多古代的絕學一般,並沒有人加以歸納,只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

        古代睿智的老祖宗早就發現,食物可以針對不同的目標,藉由食物本身的特性,在身體內消化吸收後,達成改變人體特質的神奇任務。

        不管是追求財富、追求愛情、成就事業、通過考試等各類的目標,都有辦法靠著不同食物的攝取而達成你想要成就的事。

        只要是吃對了食物,就一定能得到成功!

 

        「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好像很玄,是不是?」陳怡魁博士笑著說道。「但是如果以科學的原理來解釋,卻是再合理不過的了。

        「人體的機能,是有機組織的各種不同運作,我們常說『人身是肉做的』,從現代的名詞來解釋,指的就是人體所有組織,都是有機體『碳』、『氫』、『水』化合物組成的。

        「要組成有機體,就要有源源不絕的有機物質來更換,我們的人體和蓋房子,築長城可是不太一樣的,一棟房子蓋好了之後,它的材料就一直在那裡,除非是後來塌了,否則你蓋好了就可以不再管它,也不用再去餵它新的磚、瓦、石頭。

        「但是人體就不一樣了,我們的身體組織是活的,要不停的更新替換,因此我們要不停的呼吸,讓氧氣帶走身體體內產生的廢物,隨著二氧化碳排出來。我們也要不停的吃東西,讓食物裡的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更換體內的廢物。

        「因此,食物在人的體內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維持了你的生命,同時也提供了構成你這個人的所有元素。

        「因此,來自食物各種元素,基本上可以決定你這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兒,換句話說,你吃什麼食物,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就拿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兩位候選人的條件來看看。

        代表民進黨出馬競選的陳水扁,是現任總統,這位來自臺南鄉間的「臺灣之子」,有著堅忍果斷的「霸者」特質,早在民進黨內時,就已經贏得「關刀」的評語。

        陳水扁總統的特質,在於聰慧、堅忍、爆發力強、因為是民意代表出身,有群眾魅力,而且毅力之強,很少有對手比得上,縱使一時間受到挫折,經過沉潛之後,仍然能夠東山再起。

        就拿當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來說好了,當時陳水扁以施政滿意度超過七成的優勢,卻仍然敗給對手馬英九,縱使在市長大選受到嚴重的挫折,卻仍然沒被打倒,甚至在兩年後更上一層樓,在各方不看好的狀況下贏得公元兩千年的總統大選,堪稱是「打不死的怪物」!

        而陳水扁總統是個來自窮苦民間的鄉下小孩,深知民間基層的狀況,而且他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能帶來希望,對青年人有極大的吸引力。

        這是陳水扁總統擁有的條件和特質。

 

        而另一位候選人,代表國民黨出馬競選的連戰,卻是人格特質和陳水扁極為不同的另一個典型。

        如果說陳水扁先生代表的是「霸者」的特質,連戰展現出來的便是「王者」的特質,溫和、睿智、容忍力強、平和堅定、有遠景和耐性。

        和陳水扁總統完全不同的是,連戰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便在政治家的家庭中成長,從求學時代開始,便一路平穩順利地走下來,就連投入政壇後,所有的經歷也相當的平順完整,歷經省主席、交通部長、行政院長、副總統,可以說除了總統之外,許多位居要津的職位都已經做過。

        連戰的特質,便在於先天條件優秀,學歷經歷極為完整,個性平和,符合中國古代哲理,給人予安定的感覺,對中壯年的族群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但是相形之下,在群眾魅力,吸引年輕人的方面,就比陳水扁總統遜色不少。

 

        一個是「霸者」,大開大闔,在紛亂之世能夠脫穎而出,深得求新求變者的喜愛。

        一個是「王者」,沉穩內斂,能夠給世人帶來承平安定的局面,是希望安定環境者的一時之選。

        兩者之間互有勝負,因此2004年的總統大選,不到最後一刻,仍然無法分出勝負。

 

        在這場世紀之戰,影響後世甚深的總統大選之前,坊間各大媒體,諸子百家分析選情的高見處處可見,讓人目不瑕給,簡直不曉得該如何分析。

        而在這些見解評斷之中,陳怡魁博士卻以一個全新的不同角度,以「食」的角度切入兩人特質,解釋這兩位候選人的各項條件。

 

        「一個人吃什麼東西,就會有什麼樣的個性,」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這一點,早在古代的許多名人身上就已經得到印證。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更是效果顯著。

        「所謂『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簡單來說,就是吃肉,吃不同動物的肉,會顯現出不同的特性。你甚至可以說,『吃什麼,就做什麼』!」

 

        陳怡魁博士分析,現任總統陳水扁的特質之中,有食肉者的特質,更精確地說,有著嗜吃豬肉者的特質。

        那麼,什麼又是嗜吃豬肉者的特質呢?

        「辯才無礙,思緒清晰,」陳怡魁博士掰著手指細數。「還有一點最重要的,便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常常可以得到勝利,是戰鬥者的最佳典範。」

 

        歷史上,最有名的食豬肉典範,便是知名的大文豪蘇東坡,這位曾經提倡「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的大文學家,愛吃豬肉的程度,在歷史上留下不少佳話,不說別的,光是至今仍然聞名於世的「東坡肉」,便是蘇東坡愛吃豬肉留下來的名菜食譜。

        除了文人雅士的軼事之外,蘇東坡在宋朝也曾經是在朝位居高位的政治人物,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曾經主導過一次在歷史上聲名遠播的變法運動,以王安石的才氣,當時的權傾一時,卻仍然無法辯得過口才一流,站在變法反對立場的蘇東坡,最後變法落得失敗的下場。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遇上了蘇東坡這位嗜食豬肉者的緣故。

        因為愛吃豬肉的人,就像前面陳怡魁博士所說的,除了辯才無礙、思慮清晰之外,在鬥爭方面更是勝過旁人。

        另一位嗜吃豬肉的名人,便是在西方人的眼中,名列二十世紀最知名人物之一的毛澤東。

        這位在歷史上的評價兩極的中國強人,既有改革者、創造時勢者的美名,但是身後卻又背負著幾千萬條人命的殺人魔王形象。他生平最重要的功績之一,便是以嗜食豬肉者(擅長競爭)的身分,打敗了嗜食雞肉者(擅長集權)的蔣介石。

        吃不同的肉類,有著不同的結果,這一點在毛、蔣兩位歷史名人的身上,有著最明顯的證據。

 

        反觀同樣有著嗜食豬肉者特質的陳水扁總統,出身於鄉間的這位傑出之士,身為臺灣長大的「臺灣之子」,從小接觸最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大概就只有豬肉居多,因比陳水扁總統顯現出來的,便是嗜食豬肉者的特性。

        辯才無礙、資質聰慧,而且最擅長的便是在競爭中取得資源,堅持自己的信念。

        據說,陳水扁總統私底下的人生智慧便是「只要我撐得比誰都久,我就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只要他下定了決心,就算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的強權反對,也一樣不懼不畏,繼續堅持信念。

        相信也是因為有著這樣無畏的信念和決心,才會贏得臺灣年輕人們的心吧!

 

        而陳水扁總統的對手:國民黨主席連戰,呈現出來的特質就和嗜食豬肉的阿扁大不相同,而且同樣可以從「食」的角度找出詮釋。

        「連戰先生來自世家,在古代來說,就是屬於居上位的子弟特質,」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人的生活其實是很有趣的,像陳水扁總統那樣,來自生活條件較不豐裕的子弟,遇到有食物,特別是動物蛋白質的肉類,就拼命的吃,越吃就越強壯,越聰明。

        「反倒是那些來自世家的子弟,從小就接觸許多養生的知識,古代的許多養生知識都和宗教有關,總是要人淡泊,要人無慾……

        「淡泊、無慾,說真的也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那是針對清心寡慾的宗教研習者做出來,對於事事都要講求競爭的年輕人,就嫌有點『不夠力』了……」

 

        來自世家的連戰先生,在飲食上便有著食物均衡,口味要求清淡、健康的特點,即使是在吃肉方面,講求的也一定是這樣的模式。

        這樣的食譜,嚴格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對於健康還有相當不錯的助益,但是面對著驚濤駭浪,處處充滿鬥爭、優勝劣敗的人生戰場,均衡清淡,甚至不吃肉的食譜,長久這樣吃下來,就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

        同樣是闡述一個政見,如果是在四平八穩的國情宣導的場合,吃清淡食物的政治人物也許還能說得來,但是一旦面臨了硬碰硬的選舉場合,卻常常會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窘狀。

        有時候明明是一件理直氣壯的事,但是在對手的大聲吆喝,對方陣營的鼓躁下,好好一件事,卻常常說得好像是自己理虧一般……

        這,便是連戰先生近幾年來在政治領域中常常出現的狀況,也和陳怡魁博士分析的食物特性完全符合。

        因此,在長春路上的那場宗教聚會中,陳怡魁博士對連戰陣營提出的「每天食六個蛋黃」的食譜建議,就是針對這一點訂出來的。

        就因為缺了點霸氣,因此便從食物方面下功夫,讓本來說話常常有理說不清的人,多上幾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氣,這樣才能在競選場合吸引萬千群眾的注意!

 

        「因此,我才會向那些國民黨的幹部打包票,只要聽從我的食譜去實行,就一定能拿到選舉的勝利!」陳怡魁博士的微笑中帶著無比的自信。「因為這並不是我自己做白日夢想出來的,這些理論,是中國古代數以千百計最出色人物成功的秘訣!」

 

        食物和大選,竟然有著這樣密切的關係。

        2004年的這場總統大選,乃至於日後所有對於競爭、成功有興趣的人,都應該仔仔細細研究陳怡魁博士獨門開發出來的「食物成功學」。

 

第三章  動物性蛋白質成功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所有父母心中共同的願望。

 

        在臺灣的父母心目中,小孩子成材與否,絕對是所有心想事成的理想中,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臺灣父母重視小孩子的教育,幾十年以來一路走過,始終如一,問起大部份父母對於小孩的期待,一定是希望他們能夠考上一所好學校,高中最好考上建中、北一女,大學當然就是考上臺大,最好以後還去唸哈佛。

 

        如果一般的父母親對於小孩子的期待是這樣,那麼在臺灣,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有著這樣的背景,大多是最高學府畢業的高材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政治人物有很多種,但是因為在媒體、公眾場合中,政治人物因為從事的工作性質大異常人,為了能夠爭取上媒體頭條,得到報導記者們的青睞,便常常要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

        而不幸的是,這些舉動常常都不是什麼正面的,有教育性的行為。

        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所謂現代媒體的特性,有著嗜血的本質,如果能夠找到異於一般正常狀態的報導,常常都能夠得到媒體記者們的青睞。

        就好像有一個老笑話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因此,現代的政治人物是很難為的,那種中規中矩,正經八百的表達方式,早就已經被歸類為「狗咬人」之類沒有什麼稀奇的題材,很少能夠上得了報紙媒體。

        所以,要爭取到公眾媒體的注意,就非得表演出來一些「狗咬人」之類的驚人之舉,才有辦法吸引眾人的注意。

        臺灣政治人物的脫軌言行,早就已經得到舉世的側目,早幾年常常有國會議員在神聖的殿堂中大打出手的事件,不只讓全國人民看得目瞪口呆,連國外媒體也煞有介事地將打架的場面播映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有的尖酸刻薄些的媒體,還把這些打架事件列在「體育新聞」的時段,取笑的意味極為濃厚。

        到了後來,甚至還有外國的國會議員也依樣畫葫蘆,一樣大演全武行,目的當然也是要爭取媒體的注意。

        雖然政治人物有著這樣多脫序的行為,但是細究這些名列政治領域的人物們,翻開他們的學經歷,也都是以高學歷、出身知名學府的居多。

        如果要說,政治人物是當代的菁英所集聚而成,這樣的說法應該也不過份才是。

 

        看看當代的知名政治人物,向來有著「臺大幫」的說法,那也就是說,在臺灣的政治人物有絕大多數都是從臺灣大學出身的高材生,有些名列當世最頂尖的各領域人物,說穿了當年都是上同一堂課,甚至住同一間宿舍的同學。

        就拿總統大選的兩位候選人來說好,現任總統陳水扁是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而連戰除了臺大學位之外,還擁有世界一流學府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因此,如果說成為政治人物是當今社會許多成功者的指標,應該也不是太難理解。

 

        這樣的「成功者」,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和別的領域成功者不甚相同,如果你是一個醫生,是一個律師、一個工程師,甚至一個企業家,要在自己專屬的領域得到成功,「個人」的因素佔了絕大部份的重要性,意思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把自身的條件處理好,成功的機會就相當的大。

        但是政治家則不然,自身條件的優秀,固然是當然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只有自己優秀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動不動數以萬計旁人的支持,才能成就你的政治版圖或事業。

        因此,成功的三個要素:天份、努力、機運,在政治人物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更為吃重,需要的份量也比平常人要重上許多。

        用調味來比喻,如果一般人達成「成功」的目標,需要的條件是平常的份量,那麼政治人物想要成功,就必需下更重的份量,等於說要「吃重鹹」!

        如果用醫生用藥來做比喻,一般人想要成功的話,「藥量」就是平常的處方,劑量也是正常的份量。

        但是,如果是政治人物的話,一般的「藥量」可能就不夠看了,必需要下「重藥」、「猛藥」才能獲致非常的成功。

        要成就非常的事業,當然就要付出非常人所能理解的代價。

 

        「成為政治人物的重要特質,和一般的成功者大不相同的,」陳怡魁博士有點感歎地說道。「所以古時代才會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縱橫天下無故舊』等悲壯的說法。而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因為在政治人物追求成功的路上,如果有必要,就連至親的父母兄弟妻兒都可以拋棄!」

 

        在哲學家的眼中,政治毋寧是一種帶著「致命吸引力」的魔幻之物,西方哲學家很早就說過:「權力是最強的春藥」,而伴隨政治而來的,正是這如同春藥一般的「權力」。

        從人類開始有文明以來,為了踩上權力的舞臺,不曉得有過多少次慘烈驚人的鬥爭,而這些人群中最優秀份子,所謂的「政治人物」,登上大位後主宰著人民的幸福,可以說是對眾人生命生活有著最重要影響力的一群人。

        不管功過如何,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只要是能夠踩上政治權力舞臺的人,都是當世最優秀的人選之一。

        只是這些人中之龍、之鳳,真正能夠得到幸福嗎?只怕也未必。

        如果從一生的功過上來看,有許多曾經呼風喚雨,一時之間「喊水會堅凍(登高一呼,連水都會結冰)」的位高權重之士,到了後來卻不見得有很好的下場。

        事實上,在歷史上只要是政治人物能夠「身免」,意思就是說能夠善終,不要是因為種種變故橫死,就已經是萬幸了。

        而在歷史家的角度上,有很多人也發現了一個定律:只要是取得天下的皇帝,這一個家族最終的下場大多都是身死族滅,因為世上沒有永遠不會斷絕的王朝,一旦發生了改朝換代的狀況,被打敗的王朝家族成員,常常都會落得全族消滅的悲慘下場。

        而滅掉別人王朝的家族,縱使能夠坐享一時風騷,但是時日一久,歷史還是會重演,另一個家族還是會從某處興起,然後用當年你對待別人的方式同樣對待你。

        這便是歷史的鐵律,沒有人可以逃得開去。

 

        弔詭的政治哲學,和世上所有其他領域的法則,其實大不相同,大部份的其他領域,一般來說都遵循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定律,只要你有一定的才智和能力,再加上機緣和努力,只要願意付出,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

        但是只有在政治的領域之中,弔詭的狀況不斷地發生,說不信邪的人,到頭來卻一定信邪,因為整個氛圍中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時付出極多的,不見得能得到回報,有時無心插柳的,卻得到最後的終極勝利。

        因此,才會有那句千古名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斷送了卿卿的性命」。

        這一點,在歷史上更是層出不窮,每一個時代都在發生。

 

        在這裡,我們可以舉出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比方說,秦漢時代改朝換代的楚漢相爭。

        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裡,楚霸王項羽挾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姿,席捲了整個天下,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反觀是漢高祖劉邦,只要是和項羽作戰,每戰必敗,每打必輸,幾乎沒有一次是打贏過的。

        奇怪的是,在這樣的懸殊比數下,最後讓楚霸王「四面楚歌」,命喪烏江,取得整個天下的,卻是這位出身市井流氓,望之不似人君的「漢高祖」劉邦。

        過了兩百多年之後,西漢王朝被王莽篡位,又發生了改朝換代的大混戰,後來取得天下的漢光武帝劉秀,本來是個不起眼的斯文青年,真正豪勇善戰的是他的哥哥劉縯,如果劉氏一族中有人能夠取得天下,大家一定會猜是那位英勇善戰的哥哥劉縯,而不會是那個生平無大志,最高理想只不過想當個首都警察局長(執金吾)的劉秀。

        但是政治歷史的軌跡就是如此奇怪,最後成功收拾了亂世群雄,中興了漢朝江山的,反倒是不起眼的弟弟劉秀。

        而在五胡亂華時代,當代最強大的國家「前秦」,國王苻堅打算用百萬大軍攻打只有七萬軍隊的東晉,無論怎麼看,以一百萬人攻打七萬人的戰役,都一定是場一面倒的戰爭。

        但是歷史的弔詭卻徹底玩弄了擁有百萬大軍的苻堅,在這場歷史上極為有名的「肥水之戰」裡,最後落敗的,居然是擁有百萬軍隊的前秦,而且最後還造成了一代英主苻堅的喪命,而整個中國大地的亂世,更因此延長了幾百年之久。

        再來,我們也可以談談距離現代不過幾十年之久的「國共戰爭」,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挾著全國的優勢資源,面對著以毛澤東等人為首,等於只是雜牌軍的共產黨,兩軍交戰之下,共產黨幾乎全無招架之力,還曾經被打敗到幾乎全無立錐之地,只能退守在一個小小的延安之地。

        但是後來,歷史的勝利卻倒向了原先差點全數消滅的共產黨,最後被迫放棄整個中國,退守到臺灣的,卻是蔣介石政府的中央軍。

 

        政治鬥爭史的慘烈,說起來有點可怕,是不是?但是說歸說,這條可以說是不歸之路的政治路途,還是永遠有無數最精英的份子前撲後繼地爭相投入。

        就好像毛澤東的著名詩句:「江山如此多嬌,盡引英雄半折腰」!

        為了走入政治,就算到頭來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也在所不惜。

        因為這就是政治人物的宿命。

 

        不過,不管政治人物的功過如何,這並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要題目。

        「當了政治人物會發生什麼事,這一點和大多數人都沒有關聯,因為如果你怕熱就不要進廚房,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陳怡魁博士睿智地大笑。「在我自己來說,是不會去當政治人物的,因為那實在太辛苦了,不只擔的責任太重,而且一定要去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那可真是相當辛苦的事。

        「不過,關於政治人物的研究,我也做過不少,如果想要在政治領域上得到什麼樣的成果,來問我就對了。」

 

        陳怡魁博士認為,身為政治人物,做的事情,接觸的世界,本來就是和尋常人不同的狀況,春秋戰國時代「吳起殺妻」的典故極為有名,春秋戰國時代有位著名的將軍吳起,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利益,生怕妻子會影響自己的前途,最後選擇了將妻子殺掉,獲取對方的信任。

        還有,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也曾經刻意將自己骨肉丟在地上,以贏取手下將士的死忠追隨。

        「政治人物的人生,本來就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的,」陳怡魁博士感歎地說道。「在西方的說法,就算是要和魔鬼做交易,用自己的靈魂來換取,也在所不惜。

        「因此,如果要讓政治人物在自身的領域上出類拔萃,也常常得要施行非常人的食療方法。」

 

        從這個「非常人的食療法」角度切入,陳怡魁博士精心研究了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的成功秘訣,最後終於在浩瀚如海的各類典籍中,找出了歷代獨領風騷人物們的奧秘。

        那就是極為獨特的「食肉成功學」,又稱為「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法」!

 

        對於人類名列五種主要食物的「肉類」,你的瞭解有多少?

        在現代人的既定觀念裡,大家已經習慣了西方醫學系統長年來闡揚的理論,「少吃肉,多吃蔬果」。

        在從前那些較為落後,物資缺乏的時代,臺灣人對於肉類的觀感,認為那是一種相當罕有的食物,只有在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的時候才吃得到,因此一旦逮到了吃肉的機會,必然大快朵頤,總要吃個精光才會覺得痛快。

        但是,在那種物資匱乏的時代,吃肉的機會畢竟相較之下不多,這樣的情形,在時代進步之後已經有了逐漸的改善,進入現代化社會的我們,各種肉類的供應已經不虞匱乏,早已經有各種不同管道吃肉的機會。

        然而,隨著西方醫學針對各類文明病的研究,把人們生病的許多因素歸咎於吃太多肉類,因此現代觀念中,開始把「多吃肉」當成一種健康上的大敵,對於肉類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質、脂肪、食鹽、化學物質,在各類宣傳中已經將它們打成妨礙健康的敵人。

        因此,現代人對於肉類的攝取已經大量減少,甚至還有許多人刻意不吃肉類。

 

        但是你知道「肉食」在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中,曾經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嗎?

        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得從最早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說起。

        在史前的時代,人類和世上許許多多動物一樣,生活在大地之上,主要的食物要不就是打獵捕來的蟲魚鳥獸,要不就是從山林間採來的果實。

        舊時器時代的人類還不曉得用火,因此當時的食物都是生食,和其他動物一樣,食物只是為了維持最起碼的生機需要。

        到了後來,人類開始知道火的好處,這一點在中國的歷史上稱為「燧人氏時期」,知道如何鑽木取火之後,人類的文明便正式和其他的野生動物產生了分野,獨自走出一條進步的演化之路,也開啟了另一階段的文明。

        因為發明了火,用火來煮食原始的食材,不但讓食物更加的衛生、可口,腸胃的疾病也因而減少,有利於腸胃的吸收,讓人體的機能有更多的能量發展到腦部。

        在這個時期,食物之於人類,便已經跨越了原先只是提供身體維生機能的作用,更進步到能夠兼顧衛生和美味的兩種功能。

 

        在中國上古的歷史中,公認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黃帝公孫軒轅氏,在食物的種類和食用方式上有相當大的貢獻,從他的時代開始,人類開始改良食物的種類,食物的來源不再只是來自曠野,人們已經學會自己畜牧、耕種。

        大約也是在黃帝的時期開始,人類的食物也開始出現了階級,換句話說,大家不再吃相同的食物,因為身分、階級的不同,人們便開始吃不同的食物。

        以陳怡魁博士的角度來說,便是「依照不同階級、身分的生存特性,吃不同的食物」。

        大致上的規定是,社會中的「貴族」階級,一律是肉食者,而廣大的庶民、奴隸階層,則以穀類、菜類為主食,是素食者。

        在孔子的「論語」之中,便將古時候的貴族統治階層稱之為「肉食者」,「食必梁肉」便成了貴族階層的飲食特徵。

 

        這樣的情形,到了後世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到了漢朝之後,因為文明的進步,人民吃肉的機會比起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大為增加,但是因為物資缺乏的緣故,一般黎民大眾吃肉的機會還是要比貴族士大夫階層少掉許多。

        在古代知名的「鹽鐵論」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

        「……現在的有錢人,放眼是有名的大山河川,常常敲著響亮的鼓聲,殺牛而食……

        「……小康的人家,殺而食之的是羊肉和狗肉;窮人吃的則是雞肉和豬肉,有時還把肉做成臘肉貯藏……」

 

        換句話說,仍然有著階級之分,有錢人家吃的是牛肉,比較小康的家庭吃的則是羊狗之肉,更等而下之,貧窮的人家吃的就是雞肉和豬肉,因為階級的不同,吃不同的肉類。

        這種生態,和我們常常在DISCOVERY探索頻道上看到的,大草原上的動物生態非常的類似,可以說人類的階級層次,和動物的分類非常的相似。

        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獅子,就像是人類階級中的皇帝,吃的是大型動物如牛、馬之類的肉。

        再下來的貴族,就像是獵豹、花豹一般,吃的是中型動物的肉,如羊肉、狗肉、鹿肉等等。

        而一般的士大夫、官員,吃的就是小型動物的肉,像是雞肉、兔肉、豬肉等等。

        更低一層的一般庶民,則是以素食的米、麵、菜為主食,只有在特殊的逢年過節時候才有肉吃。

 

        這樣的肉食狀態,在幾千年來的歷史裡大致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但是,陳怡魁博士卻要在他獨到的研究結論中,告訴大家一段歷代統治者不讓你知道的秘辛。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統治者要讓「肉食」成為少數人專有的權利?

        歷代以來的統治者,用過什麼樣巧妙的方式,讓廣大庶民心甘情願地減少肉食的機會?

 

        我們知道,所謂「成功」的特質,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在於你是不是能夠在競爭的過程中比人強,能不能贏得勝利。

        有時候,這種勝利代表著你是否能夠比別人「多走一步」、「早到一刻」,或是「多知道一些事」。

        這種「勝利」的條件,陳怡魁博士認為,和食物有著直接的關聯。

        更直接了當地說,和「肉食」有著很大的關係。

 

        看看在大自然的生態中,只要你略作觀察,會發現吃肉的動物總是具有較強的侵略性和高度的競爭能力,草食動物則是天性溫和,安逸悠閒。

        同樣的法則,放諸人類亦準,像是中國古代的兩個階級,統治者總是肉食,而且在古書上更直接稱呼統治階層為「肉食者」,而被統治者,像是廣大的老百姓們,吃的都是五穀雜糧,不太有吃肉的機會。

        食物的強大影響,甚至是影響整個民族和國家,看看世界的歷史,漢民族的我們以五穀雜糧為民間主食,即使在國力最強大的時代也沒有四出侵略,只有到了以羊肉為主食的滿州、蒙古兩個民族入主中原時,才會四下征戰,元帝國的始祖成吉斯汗甚至打到了歐洲,贏得了「上帝之鞭」、「黃禍」的稱號。

        然而,以牛肉、獸肉為主食的歐洲人,卻和中國人大不相同,從一開始他們就有著強烈的攻擊性,北歐的威京海盜四出劫掠,中世紀的十字軍數次東征,把東邊的民族打得叫苦連天。

        到了後來十八九世紀的時候,因為航海技術的進步,歐洲民族更是橫行全球,拼命在世界擴張,這就是有名的「帝國主義時期」。

        究其原因,和歐洲人嗜食肉類,特別是牛肉有很大的關係。

 

        陳怡魁博士在多年的研究後發現,根據你的從事的工作特質,來挑選適合你,讓你的能量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的食物,將會是你最直接的成功動力!

        而這樣的食物,又以動物性蛋白質的肉類,發揮的效用最為顯著!

        「各行各業的人,不管你做的是什麼事業,從事的是什麼樣的領域,想要脫穎而出,一定要透過競爭!」陳怡魁博士這樣認為。「要競爭,就要有強烈的鬥志,而這些鬥志和能量的來源,適量的動物性蛋白質,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陳怡魁博士的研究,發現適量的動物性蛋白質進入人體,如果能夠完全吸收代謝,讓膽固醇變成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甚至合成卵磷脂,是的確可以激發人類的鬥志和競爭力。

        但是,只單純的毫無章法吸收動物性蛋白質是沒有用的,必須依照個人的行業特性來攝取,才容易達到成功的目的。

        基本上,「吃什麼,像什麼」,就是這門特殊的動物性蛋白質成功學的不變法則。

 

        關於大家常常吃的動物性蛋白質,一般來說,陳怡魁博士將它們分成最重要的五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性,也適用於不同行業的人們。

        這五種動物性蛋白質,就是牛肉、豬肉、雞肉、狗肉、羊肉。

 

        關於牛肉對於人類的影響,在前頭已經約略提過,事實上,牛肉對於人們的成功影響最大的,就在於它能夠激發財富的思考能量。

        「牛肉主掌的是『財富』!」陳怡魁博士很直截了當地說道。「只要你想要求財致富,想要脫離貧窮,就和牛肉有莫大的關係!」

 

        只要你對近代的經濟史略有研究,可以發現幾個在十八九世紀崛起,擁有極為強大經濟能力強國,也就是所謂的「帝國主義者」,很奇妙的,個自都有名聞世界的牛肉代表性食品。

        十九世紀,實力幾乎橫掃了整個世界的「日不落國」大英帝國,最著名的牛肉美食,便有「腓力牛排」流傳於世。

        接下來,在二十世紀初年成為世界首強的美國,則有著名的「紐約牛排」。

        二次大戰之後,在亞洲以無敵之姿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列強之一的日本,則有知名的「神戶」牛排,到了二十世紀末,更有聽音樂、喝啤酒長大的傳奇牛肉:松阪牛。

        就連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也因為嗜吃牛排,因此出現了以高價位,單一食譜而轟動臺灣飲食界的「臺塑牛排」。

 

        經過了長期的觀察研究,陳怡魁博士發現古今中外富強的國家,或是非常有錢的豪紳巨賈們,他們致富的原因雖然千奇百怪,但是總歸了他們的成功模式,卻有一項特徵是相同的。

        那就是這些成功的大富豪、巨商豪紳們都有「積極奮鬥」、「努力不懈」的共同特性。

        這種特性說來容易,但要真的想要長期保持卻是一大學問,就拿一般人來說,要要長期保持這樣的特質,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但是,為什麼那些富強的國家、有錢的豪商巨賈卻做得到?

        陳怡魁博士發現,最大的秘密與關鍵,就在於牛肉的攝取之上。

 

        牛肉的攝取,和金錢的思考息息相關,這個理論的證據,在歷史上其實屢見不鮮,最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以獻牛的計策,假裝奉了鄭國之命,到來犯的秦國軍中勞軍,讓秦國大軍以為鄭國早有防備,於是打消了侵略鄭國的軍事行動。

        古代的豪商巨賈,對於牛肉的喜好,是相當引人注意的,就拿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唐朝來說,商人巨富在當世最繁華的長安城中比比皆是,而這些商人們套句現代的用語來說,當然免不了有著許多不同的「應酬」,而有錢人和大官之間,最流行也最愛吃的,便是牛肉!

        換句話說,當時的中國人,是很喜歡吃牛肉的,和現代的西方人可能不相上下。

        在唐朝的時代,不只有錢人、有權勢的大官喜歡吃牛肉,連最高層的領導者,皇家和貴族也很喜歡吃,在唐朝和宋朝的時代,為了滿足皇室人的需要,甚至還設置了一個政府機構「牛羊司」,專門養牛羊來讓皇族貴冑大快朵頤。

        而喜歡吃牛肉的時代人們,有著什麼樣的特徵呢?

 

        「經濟運動極為活絡,人們充滿了野心和進取,因此整個時代非常富裕豐饒,」陳怡魁博士說道。「所以只要是人們嗜吃肉食的時代,商業活動就會越活躍。」

        看看歷史的驗證,隋唐時期,堪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富裕強大的時代,雖然隋唐之間改朝換代的廝殺極為慘烈,但是根據歷史記載,隋末唐初的大混戰中雖然讓全國人口減損了將近八成,但是不到三四十年後的貞觀之治時期,就已經完全恢復了豐饒的社會景觀。

        而唐朝之後的宋朝,同樣是愛吃牛肉的朝代,雖然在國防軍力上比較「積弱不振」,和北方吃羊肉的遼國、金國相形之下比較軟腳蝦,但是宋朝的民間卻是極為富裕的,當時的經濟活動也相當的活絡,也讓當時來自歐洲的馬可孛羅歎為觀止。

 

        為什麼古今中外,所有朝代國度的經濟都會隨著牛肉起舞呢?

        陳怡魁博士發現,原來不同的動物性蛋白質會在人體內產生和該動物同類性質的胺基酸,進而使攝取者產生同樣的特性和特質。

        如果想要求得財富,一般來說,通常都要經由商業的行為才能大量取得,換句話說,就是要做生意。但是要在商業上占有先機保持不敗,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智慧和旺盛的鬥志。

        這兩個要素,都可以從攝取牛肉的飲食習慣中中取得。

        因此,要和財富取得關聯,就要多吃牛肉,因為歷史上幾個最富強的朝代,像是漢、唐,還有西方幾個最大強大的經濟國家日、美、英,都有吃牛肉的習慣。

        而統治者和人民之間,對於牛肉的思維,那就是另外一場爾虞我詐的鬥智遊戲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商人通常是被當政者醜化的,因此在人民的四種階層:士、農、工、商中,商人名列最末,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最低。

        有時候縱使一個商人富可敵國,但是真正在實權上卻可能比不上一個小小的官員,因此古代才有「民不與官鬥」的說法存在。

        商人在中國歷史上,常常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雖然名義上沒有實權,但是以一介商人之姿,卻能主宰整個國家的運作,這種情形時有所聞。

        從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是越國名臣范蠡化身的「陶朱公」,就曾經是暗地裡主宰整個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人物。

        而一手扶植秦始皇即位,消滅六國的呂不韋,更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他的「奇貨可居」傳奇故事,以商人的身分,將所有資產豪賭在落難秦國王孫的身上,最後終於成為主宰當世第一強國的最重要人物,並且幫助後來的秦始皇滅掉了戰國群雄,商人影響千萬人命運的真實案例,在他身上寫下最驚人的歷史一頁。

        因此,對於後世的君王來說,商人是統治階層的一顆不定時炸彈,雖然身分低賤,但是因為坐擁富可敵國的鉅額資產,因此歷代以來的君王都對商人們又愛又怕又恨。

        想想看,如果這些「富可敵國」的巨商們有一天自己集資買「傭兵」準備造反,或是用大量的金錢資助自己的政敵,自己在金鑾殿上的寶座豈不是不穩,隨時可能被人揪下來?

        事實上,這些君王們的憂慮並不是空穴來風,古今中外歷史上,每當出現分裂勢力和造反力量時(民主時代我們稱之為『革命』),背後總是有財力雄厚的巨商富賈躲在一旁資助,像是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時,就得力於海外巨富華僑的資助。

        就因為這種因素,使得古代的帝王們向來就很討厭商人,排斥商人,但是因為他們主宰了經濟命脈,是以又不能對他們斬草除根。

 

        「為了反對制衡商人,古時候的統治階層想了許多方法來整他們,」陳怡魁博士笑道。「一般來說,不外乎是用政戰宣導力量貶低商人社會地位,讓他們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賤民」,是社會階層中最低級的族群;要不就是乾脆用政治的命令明白貶抑商人的地位,不准他們參加科舉,不准他們乘坐馬車,甚至不許他們和讀書人為伍。

        「這些方法說真的,對商人是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和約制,但是商人何等『奸巧』,縱使他有他的『計策』,我也有我的『對策』,總是有辦法能夠在社會中繼續成為一股潛藏的強大勢力。」

        陳怡魁博士接下去說道。

        「但是在這些方法之中,最狠的就是直接切入商人經商的動力來源,這不曉得是哪一個天才想出來的對策,這一個狠招果然直接刺進了商人的心窩,而且從此讓中國歷史中,再也很難出現影響整個國家命脈的巨富商賈。

        「這個方法,就是以宗教以及思想的方式,開始鼓吹推廣『不吃牛肉』的運動!」

 

        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你的身邊一定有很多不吃牛肉的人,不吃牛肉的原因很多,但是有很多人不吃的原因,是因為「牛是農人的好朋友,為我們拉犁耕田,感激它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忍心吃它們的肉呢?」

        這樣的說法,只要一說出來,大多數的人一定都很同意吧?因為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環,便是要人們感謝上天,知恩圖報,既然牛為人類做了這麼多辛勞的事,報答他們也是應該的。

        但是陳怡魁博士在研究了許多歷史典籍之後,一眼便看穿了這些論點的不合理之處。

 

        如果說,牛為人們拉犁耕田非常辛勞,為了報答它們,就以不吃它們的肉回報,這一點包括陳怡魁博士在內的所有人都能接受。

        但是有沒有想過,即使是在嗜吃牛肉的歐美國家,耕牛和食用肉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種類,真正辛苦有貢獻的是耕牛,而且養過牛的人都知道,等到一隻耕牛老到無法耕種時,它的肉質早已經變差,也不適合宰殺而食了。

        不過,聰明的古代統治者便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大地上的萬民富有同情心的特質,將疼惜、同情耕牛的心情無限上綱到「吃牛肉很殘忍」的情結……只要是牛肉,就是我們耕田拉犁的老朋友,就不應該殘忍地把它大快朵頤祭了五臟廟。

        而這個觀念的真正用意,就是不希望廣大黎民吃牛肉!

        只要吃牛肉的人變少,出現活力充沛、充滿進取思維的人們機會就大大減少,就好像讓一隻吃慣肉類的獅子開始吃素,它的狂烈本性就會改變,變得溫和懶散起來,不用說去追逐獵物了,說不定連站起來走兩步都嫌麻煩。

 

        這個理論的另一個證據是,在歷史上許多提倡不吃牛肉的朝代裡,貴族和官員們大聲疾呼要疼惜耕牛,不要狠心吃它們之際,自己卻是狂吃特吃。

        在千萬黎民同情耕牛,因而不殺牛,不吃牛肉的同時,各朝各代卻都設有專門養肉牛的機構,像是周朝有「牛田」、唐朝有「上林苑」,宋朝則有「牛羊司」。

        和歐美民族不同的是,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利用民間的善良習俗(不吃牛肉),結合宗教信仰(不殺生,吃素),最後再搭配科舉制度(讓聰明人陷身在古書之中,不會胡思亂想),幾千年來成功地統治了萬千黎民,影響了兩千年來無數的中國大地子民。

 

        「你們有沒有發現,不吃牛肉,或相對之下吃牛肉較少的中國人,在個性上較為逆來順受,也常被鼓勵要安分守己,與世無爭,也比較沒有明顯的鬥志慾望,」陳怡魁博士慨然地說道。「像日本,國勢舟稍稍強大了一點,就急忙忙地要來侵略鄰國,像十八世紀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旦發明了槍砲鐵船,就急吼吼地要四處佔領別人的國土。

        「只有中國,在古代幾次最強盛的時代,也沒有四下出動軍隊去攻打消滅別人,只要在表面上乖乖的,歷朝以來那些最強大的君主也不會想要去征服全世界,反倒是常常在國家最強的時候採取閉關自守的態度。

        「這一點,實在跟『推廣不吃牛肉』有極重要的關聯!」

 

        因此,如果目前有讀者認為自己錢不夠用,或是覺得賺錢非常辛苦,不妨試著多吃牛肉,如此可以讓你的個性拋開保守,變成較富衝勁的「猛男」、「猛女」,有較大的機會在商場上立足。

        但是要記住的是,當你採用「牛肉成功法」的時候,要記得不要混食其他肉類,陳怡魁博士這套「動物性蛋白質成功術」,針對的方式都是在一段時間內只吃同一種肉類,這樣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是幾種肉類混著吃,如此它們箇中含有的胺基酸無法突顯出來,效果便會較不理想。

 

        牛肉主財!這是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對於牛肉食用者的建議,而且在食用時,一定要搭配大量的綠色蔬菜,因為綠色蔬菜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可以將牛肉中的膽固醇和脂肪代謝成對身體有益的物質,這一點也適用在其他肉類上,一定要切記。

 

        如果是我們在本書中著墨最多的政治人物呢?

        如果想要在政治事業上得到大成功,在陳怡魁博士的「動物性蛋白質成功學」裡,發現只要是想在政治領域得到大成功的人,就和豬肉大有關聯了。

        因為豬肉是主掌權勢鬥爭思維的能量食物來源!

        所以,「豬肉主掌的是『政治』和『鬥爭』」!

 

        「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豬肉蛋白質可以讓人類的纏鬥力變強,鬥爭的技巧性者變高,」陳怡魁博士舉出先前的例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內戰時期,愛吃豬肉的毛澤東發揮『二枚腰』的精神,每次被打到幾乎萬劫不復了,一個轉身又能捲土重來,最後居然還能擊敗佔盡軍事、政治、人才優勢的蔣介石!」

 

        在歷史上,嗜吃豬肉的名人有以「東坡肉」聞名於世的蘇東坡,他一生思緒靈活,文思泉湧,而且把他的機敏放諸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中,文學上的成就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書法繪畫名列「蘇黃米蔡」,是所有藝術家中的「十項全能」。

        還有,愛吃豬肉的強權掌握者,有當了六十年皇帝,在位時間僅次康熙的清朝乾隆皇帝。這位主政長達六十三年的知名領導者,每天早上起床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櫻桃肉」。

        乾隆皇帝的政治成就毋寧是空前絕後的,他的施政手腕極高,文治武功都很出色,堪稱是另一位「食豬肉成功者」!

        有趣的是,愛吃豬肉卻不吃牛肉的乾隆皇帝,在對外國的政策上卻出現了封閉保守的情形,清朝在乾隆朝時,面臨歐美群雄並起的關鍵時期,卻很違反潮流地把整個中國封閉起來,採閉關自守的政策,也間接造成了百年後列強幾乎瓜分中國的下場。

        吃豬不吃牛,乾隆皇帝的一生功過,恰巧給了這兩種動物性蛋白質最好的註腳。

 

        除此之外,以一介女子的身分,卻在滿清末年長袖善舞,和清末群雄鬥爭的慈禧太后,最愛吃的一道菜,便是「烤豬肉皮」,她,當然也是豬肉的愛好者。

        愛吃豬肉的政治名人還包括:

        前美國總統老布希,平常愛吃美國鄉村的食物「豬肉皮」,一路從副總統選上美國總統。

        國民黨元老,一生福祿壽三全,在慘烈的鬥爭中一直保持勝利的張群先生。

        當然,還有我們在前面提過的,來自鄉間,有著「豬肉食用者」特徵的陳水扁總統,也是豬肉動物性蛋白質成功的範例之一。

 

        陳怡魁博士認為,如果面對的是屬政治事業的競爭,動物性蛋白質中的豬肉是很好的能量。

        除了政治之外,如果你是諸如教師、技術業者這種需要很高技巧性的人也都可以多吃豬肉,可以像東坡學士一樣,在志業上得到很好的發揮。

 

        那麼,第三種動物性蛋白質「雞肉」,又有什麼特徵,適用於什麼樣的人呢?

        陳怡魁博士認為,如果你是個職業上需要高度集中權力,大家都要聽你指揮的人,你可以試著食用雞肉!

        在這裡,「雞肉」其實也可以泛指其他禽類的肉,像是鴨肉、鵝肉、鴿子肉,都和雞肉的能量近似,可以一起使用。

        為什麼雞肉是需要集中權力者的優良選擇呢?

        「因為『雞肉主權』!」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在我的研究中,發現雞肉在人體內消化吸收後,有股『內縮聚集』的磁性能量,這種能量在中國人的五行中屬『金』,對於體內氣場能量的集中和補氣相當有助益。

        「對於需要集中權力管理眾人者,這種能量是必需的。」

 

        適用於「雞肉食用成功法」的族群,包括了軍人、警察、企業高層管理者,政治掌權者,對於這些人來說,雞肉是不錯的動物蛋白質、能量來源;而在這些人中間,更以軍人最為明顯。

       

        三國時候的強者,著名的「阿瞞」曹操就很喜歡吃雞,因此才有「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說法。

        而且,曹操也曾經在嚴重的疾病發作時,用雞肉搭配特殊藥材治病,以致於有「曹操雞」這道菜的問世。

        還有,清末民初的軍事強人袁世凱,喜歡吃的則是「清蒸鴨肉(功能等同於雞肉)」,而在他之後中國的頭號第一軍事強人,則非蔣介石莫屬,也是個「雞肉一族」。

        愛吃雞肉的蔣介石,在軍、憲、政的集權勢力上,權力比全盛時期的袁世凱還要大,等於是民國時代的第一號軍事強人。

        吃雞肉的蔣介石,後來在鬥爭上遇上了吃豬肉的毛澤東,集權者遇上了鬥爭者,因而敗下陣來,但是播遷到臺灣之後,蔣介石仍然不改集權本色,一直到死,仍然以極度高壓的統治方式治理臺灣。

 

        筆者有位長輩,是陳水扁政府中的副部長級高官,這位長輩生平從不吃雞,只要是和雞肉有關的食物絕對不碰。

        有趣的是,這位長輩的夫人卻最喜歡吃雞腿,吃飯一定要有雞腿在桌才能吃得盡興。而這位官位極高的長輩,個性卻相當的低調,不論掌管什麼部會,都不喜歡管人,因此在部下的眼中是個完全沒給人任何壓力的好好先生,倒是他的夫人喜歡統領全局,除了自己的工作領域外,舉凡所有的應酬、打理、瑣事都喜歡一把抓,全權處理。

        不喜歡吃雞的大官不愛管事,喜歡吃雞腿的太太卻很高興地掌控全局,因此在熟悉的朋友群中,有著「小職員管大官員」的有趣說法,也為雞肉的「集權」特質下了個更有力的註腳。

 

        「常常要動腦的股票族、要用言語表達自己的老師,或是民意代表,都很適合用雞肉補充體能,如果你的事業特性有『權力集中』才能辦好事的特性,不妨多吃雞肉,」陳怡魁博士如是說道。「雞肉的內斂能量,可以幫助你在事業上更容易成功。」

 

        第四種動物性蛋白質,是狗肉。

        因為現代人對於保護動物的觀念相當盛行,因此在很多本來流行吃狗肉的國家,已經大致上禁絕了吃這種「人類最好朋友」肉類的習慣。

        在亞洲國家中,目前只有韓國人還有著吃狗肉的習慣,也因此引起許多國家愛護動物人士的交相指責。

        臺灣人吃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直到近幾年才變得比較減少,早些年一遇到天冷的時候,有許多饕客便開始打著狗狗們的主意,吃到興起,還有著「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說法。

        隨著時代的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會有所改變,肉類的食用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度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因此如果在這一部份的探討中,有讀者們對於吃狗肉的行為有所意見,也請多多包涵。

        因為我們只是純粹探討不同動物性蛋白質對身體產生的不同影響。

        而且,在人類生活品質不像現代這樣富足的時代,狗肉仍然是幾種主要肉類的來源之一。

 

        中國人吃狗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在禮記中,就有著以狗肉做為社會福利品贈給人民的記載。

        現代人把狗肉當成不太高級的食品,但是在古代,狗肉是貴重的肉品,是有錢人吃的東西,貧窮人根本吃不起,只能吃雞肉和豬肉。

        根據陳怡魁博士的研究,常吃狗肉的話,由於有狗肉的胺基酸供應人體,會讓人產生和狗一樣的特性。

        那麼,我們的「人類最佳朋友」又有什麼樣的特性呢?

        在遠古時代,在狗類還沒馴服於人類之前,是以狼的姿態在曠野生活著的,曾經有文學家形容,說狼是地球上殘存的最後純粹野性,狼和狗在現代仍然有著許多共同點,那就是機警、堅忍、敏感、深思熟慮,警戒力極強。

        而常吃狗肉的人,自然而然也會出現這樣的特性,因此非常適合從事保全業者、警察、調查人員、偵探、諜報人員,甚至連從事投機事業的人,也適合藉由狗肉來增加自己在本身職業的適應性。

        歷史上愛吃狗肉的名人,首推著名的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他是市井流氓出身,平時交往的朋友就是一些「殺雞屠狗」之輩。

        劉邦年輕時愛吃狗肉是出了名的,曾經有件很有趣的軼事,說他當時每天都要到另一位漢朝開國功臣樊膾開的狗肉店白吃一頓狗肉,樊膾被他吃到怕了,只好把店遷到河的另一邊,想不到劉邦愛吃狗肉成性,每天還是死纏爛打地渡河過去,硬是要吃到那一碗狗肉。

        這一點,充分印證了嗜食狗肉者的堅持,劉邦在開創漢朝的征戰過程中,也充分顯現了吃狗肉者的特性,凡事深思熟慮,對部屬極為忠義,像是江湖中人一樣講義氣。

        劉邦即帝位後,將吃狗肉者的另一面:警戒心強、疑心病重的特性也完全發揮出來,成天總是疑心屬下要造反,因此不少開國大功臣都在這樣的疑心下被他殺了,這其中也包括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

 

        陳怡魁博士發現,吃狗肉者的各種特性,到了現代特別適合那些從事投機事業的人,因為吃多了狗肉,會擁有警戒機警的特性,事事早聞先機,像狗兒一樣,總在別人還摸不出頭緒時就嗅出端倪。

        大約在十幾年前,臺灣股市正熱絡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在證卷公司任職的營業員前來向陳怡魁博士求助,因為當時他的事業多方不順利,生活過得非常不好。

        陳怡魁博士針對他的情形分析之後,發現他正是一個缺乏吃狗肉者特性的人,於是建議他多吃狗肉以改變自己的運氣。

        這樣持續一段時間,他在股市裡越來越順利,在股市大起的時候拼命投資,賺進許多鈔票;後來,在那場從一萬兩千多點狂洩到剩下兩千多點,有名的「股市大崩盤」前夕,他卻一反常態地將所有股票出清,身旁的朋友不解之餘,還紛紛笑他笨到極點,怎麼會在行情這樣好的時候把股票賣掉?

        等到股市崩盤了,大家才知道他是最後的大贏家,因為有著機警、洞燭機先的第六感,讓他最後成了坐擁數千萬的大贏家。

 

        因此,除了警察、調查人員等需要機警特質的行業人員之外,從事瞬息萬變投機事業的人士,也可以藉由吃狗肉改變自己的運氣。

 

        最後要談到的,便是第五種動物性蛋白質:羊肉。

        羊肉的動物性蛋白質中,含有的特性可以讓人顯現出堅忍的恆心、毅力、耐性,而且會增加食用者在競爭上的鬥志。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來自塞外的幾個大部族,都是長年的羊肉食用者,而這些民族也顯現出堅忍、韌性一流、有耐性,而且戰鬥力十足的特性。

        歷史上來自北方的蠻族,向來都是位處中原的各朝各代最頭痛的強敵,像是讓漢朝吃盡苦頭的匈奴,和宋朝打了百年戰爭的遼族部落,還有甚至把宋朝的兩個皇帝擄走的「金國」,都是屬於羊肉食用者的強大蠻族。

        到了宋朝末年,有一支嗜食羊肉的強大部落再度崛起,那就是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部族,世界知名的「大漠天狼」成吉斯汗,以羊肉食用者之姿,席捲了整個歐亞大陸,創立了人類有史以來幅員最遼闊的龐大帝國。

        一直到現代,歐洲人對於這群嗜食羊肉的蠻族還是驚魂未定,一提及「黃禍(來自黃種人的災難)」依然記憶猶新。

        在中國歷史上,嗜食羊肉的強大部族除了成吉斯汗的蒙古族之外,還有建立了清朝大帝國的滿族,這兩個民族的特點都是鑣悍、堅忍、耐性強,戰鬥意識堅韌,也個自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極大的疆域。

        這,都是食用羊肉動物性蛋白質產生的特性。

 

        「如果你的工作性質需要較高的耐性和韌性時,或者是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瓶頸,覺得無法再支撐下去,」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那麼吃羊肉可以改善這種處境,讓你能夠產生較強的恆心與毅力,因為羊肉正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能量。」

 

        以上介紹的,便是陳怡魁博士研究出來的獨特「動物性蛋白質成功學」,在各種不同的探討角度中,由內到外,提供大家成功之道的獨到理論。

        就像前面所說的,成功的要素,無非就是在成功的追求過程中,讓自己多加幾個「翅膀」,只要你比別人多出來一些提供修正的「要素」,你就能夠在追求成功之路上,比別人多幾分勝算。

 

第四章  臺灣的一時俊彥

 

 

 

        在2004的總統大選中,究竟誰會得到最後的勝利呢?

 

        攸關勝利與否,取決於臺灣人民的人心取向,要打贏這場選戰,兩位候選人固然重要,但是在雙方陣營中,個自擁有什麼樣的班底、人才,也是勝利的重大關鍵之一。

 

        經過數十年的政治版圖重整,目前臺灣藍、綠兩個陣營分庭抗禮的態勢已經相當明顯,在未來數十年的政治領域上,大致也不會有什麼變動。

        眾所皆知,藍色陣營以國民黨為主體,縱使在黨派的分類上,屬於藍方的還有親民黨、新黨,但是這兩個黨當年都出自國民黨,雖然有著不同的黨派名稱,但是在政治理念上大致和國民黨相近,黨員和政治人物的屬性也很類似。

        而綠色陣營,當然便是以民進黨為主,這一群政治菁英泰半出自國民黨統治時代的反對陣營,如今有不少人已經躍身成為執政黨,成為政府裡的官員,從以往的草莽豪傑一躍成為國家殿堂中的當政者,其中的興衰變化,也真的讓人感到非常的有趣。

 

        在一般人的認定裡,藍營和綠營的政治人物不論在屬性、作風、能力風格來說,都是大不相同的,即使是現在執政和在野之間的角色已經互換,兩方的風格卻仍然沒有大變化。

        關於這一點,陳怡魁博士以他獨到的「食」術角度,有著和一般評論者完全不同觀點的切入。

        「藍營和綠營的不同,各方的評論家早就已經有過無數的觀點,但是我卻可以很肯定地說,從來沒有人能夠以我的『食』術角度看出箇中的端倪,」陳怡魁博士笑道。「但是食物之於政治人物,更精確地說,『食物之於大選』,的確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且完全可以解釋其中的奧妙。

        「而且,從古時候的各朝代興衰之間,早就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法則。」

 

        陳怡魁博士認為,藍營的國民黨陣營,和綠營的民進黨成員,兩者在當今政治環境扮演的角色,就很像歷史上改朝換代時的當朝在位者,以及從民間崛起的改革造反者。

        更精確地說,藍營的特質,就很像是當朝執政的主政皇族,而綠營的特質,就像是來自民間的挑戰者。

        雖然目前綠營已經走上執政之路,而藍營目前在野,但是兩者之間的特性仍然還沒改變,於是便出現了媒體記者常常半開玩笑的說法:「執政的民進黨像反對黨,應當保守謹慎的,凡事還是『衝、衝、衝』,在野的國民黨像執政黨,本來應該走上街頭越鬧越大的,卻事事依然『溫、良、恭、儉、讓』」。

        「從根本來說,這就和他們吃的東西大有關聯!」陳怡魁博士如此肯定地說道。

 

        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因為上古時代的唐、虞、夏、商、周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史實無法考證,因此就從春秋戰國開始談起好了。

        春秋戰國時代,整個中國大地分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其實以現代的角度來說,這些國家大者就像是個省,小者就像是個郡、縣、鄉,甚至有的小國根本就等於是個村莊。

        在這樣的戰國時代中,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貴族,但是當時的貴族生活條件和一般平民差距還沒有那麼大,因此國與國之間雖然常有吞併戰爭的發生,但是卻比較少有革命、造反、創立新國家的事情發生。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大地上開始出現一個集權中央的國家型態,這時候,就開始出現了改朝換代的情形。

        春秋戰國後第一次改朝換代,便是秦漢兩個偉大王朝的興衰交替。

        而改朝換代的關鍵,千篇一律都會有非常慘烈的戰爭,有時兩個朝代更換之間,全中國的人口會因為戰亂消滅百分之八十以上,那也就是說,十個人裡面,只有一兩個人能夠存活下來。

        這種激烈的戰爭,通常都是兩個陣營的對抗,一個陣營是當政的統治者,另一個陣營則是來自統治者以外的勢力,可能是軍人,可能是農民,也可能是民間的優秀人物。

        而這兩種不同陣營的人,吃東西的食譜就大不相同,特別是以陳怡魁博士獨特的「動物性蛋白質成功術」來探討,就更能夠看出其中的奧妙。

 

        「想要保住江山的統治者集團,因為是坐擁整個國家所有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不管在任何物質條件下,享受的都是最好的東西,」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但是來自民間的挑戰者就不同了,這些人泰半是來自生活條件不佳的環境,因此吃東西的時候,有得吃就會拼命的吃,很簡單的道理,你很可能連下一頓都不曉得在哪裡了,當然就是有多少食物就吃多少食物。

        「但是那些統治者就不太一樣了,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山珍海味,什麼好肉好菜完全不缺,就因為什麼都不缺,所以反倒吃得不多,有的人甚至還要禮佛吃素,有的人甚至要清淡養生。」

 

        這種情形,遇上了吃肉的場合,那就更加明顯了,一般來說,古時候的平民物資常常不足,特別是肉類,更是升斗小民望之垂涎三尺的珍貴食物。

        因此,在民間的草莽英雄們,逮著了機會一定會拼命吃肉,肉吃多了,不管是牛肉、豬肉、雞肉、羊肉、狗肉,進入人體後,便讓這些草莽英雄激發出無比的耐力和鬥志,在最險惡的環境下,就算輸到只剩自己孤身一人,也有可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反觀那些因為好吃的東西太多,反倒消減了食慾的貴族統治者,特徵便是一代一代生下來的孩子越來越斯文瘦弱,也因為長年住在深宮,少掉了平民們俱備的競爭力和毅力。

        因此,等到時機到來的時候,整個統治者的王朝便會被一無所有的民間起義者推翻,改朝換代的重大變化於是發生!

 

        「就拿秦朝末年的狀況來看好了,雖然秦二世皇帝擁有整個國家的權力,但是長年在深宮長大的他,等於是一隻『飼料雞』,在那麼大的國家裡,他卻只有一個趙高在幫他,」陳怡魁博士說起歷史的掌故來,談笑風生。「反觀那些民間的草莽英雄,你仔細想想,在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都是亂民哦!都是抓到了立刻砍頭的叛亂份子。

        「但是在這些『亂民』之中,卻有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張良、韓信、蕭何等歷史上最出色的人才。這些沒有背景,沒有任何資源的亂民們,等於是『放山雞』,平常沒有人餵他們,沒有山珍海味可吃,有什麼吃什麼,特別是有肉的話,一定全部吃光光!」

        說著說著,陳怡魁博士爽朗地大笑。

        「於是,有趣的情形就發生了,這些沒有山珍海味,沒有高官厚祿的『亂民』,雖然看起來髒兮兮的,也沒有綾籮綢緞可以穿,但是卻是個個精神抖擻,愛吃牛肉的特別會運籌幃幄,愛吃豬肉的打起仗來精心充沛,另外還有吃雞肉的、吃狗肉的、吃羊肉的……

        「最後,那些『飼料雞』反倒輸給『放山雞』,贏得天下的,最後卻是那些出身草莽,一不小心就要被抓起來砍頭的『亂民』!」

 

        更有趣的是,這種宿命般的對決,就像是因果輪迴一般,是會循環的,大塊吃肉吃出天下的開朝君主,傳下來的後代卻同樣成了「飼料雞」,國勢會越來越衰敗下去,等到局面不可收拾時,這些「放山雞」的後代,在成了不折不扣的「飼料雞」之後,再一次被另一批同樣來自草莽民間的放山雞取代,如此一直循環下去。

        滅掉秦朝的西漢,經過幾百年後,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民間的東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王朝同樣經過百年歲月,當它的後代子孫逐漸變成「弱雞」的時候,取而代之的,是天下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

        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是比放山雞還要更野的草莽之人,當過牧羊童、乞丐的他,崛起於最貧窮的鄉間,卻成了開創明朝的君主。

        時移事往,當朱元璋的子孫成為躲在深宮的無用皇帝之際,滅掉明朝的,是來自鄉村的「闖王」李自成,而最後將天下底定的,卻是來自東北關外,以吃羊肉為生的悍猛滿族。

        最後,在滿族建立大清帝國兩百多年之後,又讓一群來自民間的年輕革命志士推翻,建立了民國。

 

        「這,就是歷史的輪迴定律,」陳怡魁博士露出饒有深意的笑容。「但是它卻不只是發生在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這個鐵律也一樣成立!

        「而且,現在臺灣政壇的藍綠兩大陣營大決戰,就完全符合這個改朝換代理論的大原則!」

 

        公元2000年的總統大選,代表綠營的陳水扁總統選上了總統,把臺灣數十年來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勢推翻,也開創了臺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在陳怡魁博士的觀察中,這完全就是所謂的「放山雞」戰勝「飼料雞」的理論實現。

        「其實,用『放山雞』和『飼料雞』的描述方式來描述現代的選戰,已經不太貼切了,」陳怡魁博士笑道。「因為現在是民主時代,過去那種一個家族壟斷整個國家的情形已經不復見,兩方的人才都是在不停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都有一定的程度。

        「但是在兩方人才的比較上,也的確印證了歷史上的興替法則。」

 

        陳怡魁博士認為,代表過去執政勢力的藍軍,擁有的人才有許多都是曾經擔任過高官的人,就算沒有當過高官,有很多人也來自相對來說,家境較好的家庭環境。

        這樣的起跑點位置,就和過去的貴族、士大夫類似。

        而綠軍的菁英們,相較之下卻比較沒有家世和背景做後盾,他們大多是從街頭的反對運動中崛起,除了是靠選舉選上的職位之外,也大部份沒有人當過大官。

        這樣的條件,就近似於古代從民間崛起的草莽英豪。

 

        以陳怡魁博士最專精的「食」術角度來分析,不管屬於藍軍,不管來自綠軍,這些政治人物都是社會菁英,那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兩者之間,如果在特性上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就很可能是決勝負的關鍵點。

        以兩方人馬的飲食條件來說,藍軍有大多數人來自良好的生活環境,就算是出身貧困的人,也在得到提拔後,進入了生活品質較佳的行列之中。

        「生活品質較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吃東西傾向比較精緻,而且還要符合現代養生的條件:少肉、多菜、少油、清淡。

        「如果能夠完全吃素,當然還更好!」這就是注重生活品質者常常認定的理論。

 

        像這樣的飲食條件好嗎?

        「當然無可厚非!」陳怡魁博士毫不遲疑地笑道。「如果你想要當個修道人的話,這樣的吃法相當好,會讓你清心寡慾,修身養性,不怨不求。

        「只是,如果你身處在競爭激烈的政治圈裡,這樣的吃法,很可能就是把一隻吃素的羊丟進塞滿獅子老虎的草原,很可能會被吞到骨頭也不剩!」

 

        看看藍營中人在下野之後的狀況,似乎相當程度印證了陳怡魁博士的說法,這些原來都在政府當局中任職的人,平時說起道理來四平八穩,辦起業務來也是中規中矩。

        但是一旦要這些人面對群眾,要和對手大聲叫罵對抗,很多人就此傻了眼,就算自己明明有理也說不清楚,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反觀綠營的「食」角度探討,呈現出來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我們前面說過,綠營有很多菁英份子出身於家境相對比較沒有那麼好的環境,就算有的人一樣是出身世家,但因為從事反對運動的關係,早年的生活一定過得不太順利。有的人遭遇牢獄之災,有的人遠走國外,名列黑名單。

        有的人則是在四處被打壓的環境下,過著有一搭沒一搭的困苦生活。

        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只要有得吃就已經很慶幸了,當然沒有辦法顧慮到有沒有「養生」,是不是「健康」。

        因此,就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巧妙地讓綠營的菁英份子遇到和古代出身草莽的英雄們同樣的狀況,在不停的變故動盪之中,毫不挑食地吃各種富有肉類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便形成了一支強悍而且不畏戰鬥的凶猛大軍。

        看看綠營菁英們在選舉時展現的爆發力,以及在面對群眾時引發熱烈議題的非常之能,就可以知道,動物性蛋白質的成功術在他們的奮鬥過程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仔細看看,在2004年這場大選中,藍綠兩個陣營裡的一時俊傑之士,便約略可以看出箇中的奧妙之處。

        現在,讓我們從執政的綠營開始談起。

 

        屬於綠營的民進黨菁英們,從現任總統陳水扁以降,都是充滿戰鬥力,隨時都有爆發能力的勇猛之士,但是在介紹綠營的一時豪傑之前,陳怡魁博士希望先談談在綠營中一位極為重要的成員,那就是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

        吳淑珍女士,雖然目前沒有政治上面的職位,但是身為第一夫人,也是陳水扁政府中地位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眾所周知,天性樂觀,談吐幽默的吳淑珍,在陳水扁的從政之路上,扮演的是非常有正面效應的角色,她親和力極佳,說起話來直爽風趣,和一般人想像中的第一夫人大不相同,也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在陳水扁總統從政之路上,為他拉到了不少婦女選票。

        而吳淑珍女士早年曾經遭逢嚴重的車禍,至今仍然受車禍重傷的後遺症所苦,不良於行,出入都得靠輪椅代步,也因為行動不便的關係,吳淑珍的身體也因而受到影響,常常有不適的狀況發生。

        針對吳淑珍女士的狀況,陳怡魁博士提出的食療建議是,可以多食用富含膠質、蛋白質的食物,搭配大量的綠色蔬菜,而在微量元素的攝取上,可以多服用含錳、含鋅成份的營養補充劑。

        「膠質和蛋白質可以補充和修護身體的不適,而錳、鋅的攝取,則可以減輕痛苦對身體的折磨,」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像第一夫人這樣後天受傷導致的身體不便,比起先天殘疾的人還要痛苦不舒服。

        「以體質和精神力來說,先天殘疾的人因為他出生就是如此,對於不適的狀態雖然一樣難以接受,但是就好像俗話說的:『夏天生,夏天死的蟲子,不知道冬天的寒冷』,所以雖然身體不方便,但是那種痛苦還是比不上後天受傷的人。

        「像第一夫人這樣的人,雖然身體不方便,但是在骨子裡還是有著活潑好動的記憶,因此除了改善身體的狀況外,還要從『減輕痛苦、不適』的角度來著手。」

        陳怡魁博士認為,如果能夠遵照上述的營養補充方式去做,第一夫人的生活品質應該會更加提昇,精神也會更好一些,如此一來,對於她的家庭,乃至於總統陳水扁,整個社會應該都是正面的事情才是。

 

        另一位在綠營裡居重要地位的成員,是副總統呂秀蓮。

        早年便已經投身民主反對運動的呂秀蓮,是黨外運動中最有名的「美麗島事件」中,曾經遭受政治冤獄的偉大心靈者之一,經歷了民意代表、桃園縣長的資歷後,呂秀蓮與陳水扁在2000年總統大選攜手贏得選舉,並且成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副總統。

        呂秀蓮天資聰慧,個性堅決果斷,富有國際觀,理想性強,但是行事有時卻因為太過獨立,容易和同志、對手起爭議。

        以陳怡魁博士的分析,認為呂秀蓮的特質屬於「火」,在玄學領域的探討中屬「上昇磁性力」,特別注重崇高的理想。

 

        而在民進黨的新潮流陣營中,有兩位極為靈活擅長謀略的高明之士,他們是邱義仁、吳乃仁,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就曾經和這兩位足智多謀之士交手後,有點半開玩笑地稱呼他們「那兩顆土豆仁」!

        綠營中的「兩顆土豆仁」,聰明靈活,在運籌幃幄的謀略上高人一等,是陳水扁總統贏得總統大選的重要操盤手,在2004的選舉中,兩人同樣被委以重任,是選戰的重要關鍵人物。

        邱義仁、吳乃仁兩人的特質,在陳怡魁博士的分析中,屬「水」,為「下降磁性力」、擅長凝聚向心力。

        事實上,民進黨的眾多派系中,就以新潮流的內聚力最強,是團隊戰鬥力最強的組織。

 

        另一位民進黨的明日之星,重量級人物,便是臺北縣長蘇貞昌,蘇貞昌主掌全國第一大縣,治理的人口最多,是民進黨擁有最多選票實力的大將,平時的作風極為強悍,在電視政治人物模仿秀中,以「衝!衝!衝!」口語聞名全國。

        蘇貞昌的政治風格鮮明強悍,在橫衝直撞的猛烈中又有著很強的親和力,陳怡魁博士認為他屬「木」,是「擴充磁性力」的代表性人物,特色便是敢衝撞,常常能夠帶出新局面。

 

        還有另一位同樣也是日後民進黨很有可能出馬選總統的重要人物,高雄市長謝長廷。

        謝長廷和總統陳水扁在政治之路上常常被人相提並論,兩人同期出任臺北市議員,後來又都曾經擔任立委,也曾經交手競爭過民進黨臺北市長的參選權,在陳水扁擔任總統之前,堪稱是綠色陣營中的一時瑜亮。

        但是謝長廷的個性卻和大開大闔的陳水扁總統完全不同,在民進黨中,眾人戲稱陳水扁為「關刀」,以行事快狠猛辣著稱,而謝長廷的暱稱卻是「沙西米刀」,意指他的行事作風細膩,不喜歡硬碰硬,是以「柔勁」處理問題的高手。

        在屬性上,陳怡魁博士認為謝長廷屬「土」,是「交互往來磁性力」的代表,擅長溝通,尤其是應付外來對手相當得心應手,但是在內部的互動上,卻反倒常常出現困難與障礙。

 

        在藍營方面,從總統候選人連戰以降,重要的人物包括:副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歷任國民黨政府重要職位的客籍大老吳伯雄、立法院長王金平、臺北市長馬英九、臺中市長胡志強、桃園縣長朱立倫。

        這幾位藍營人物,在陣營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現在已經居於上位,有的則是明日之星,是未來幾年藍營角逐天下,和綠營爭雄的重要角色。

 

        副總統宋楚瑜,是在藍營中論資歷、論份量都不輸給連戰主席的重量級人物,從早年歷任新聞局長,國民黨秘書長,臺灣省長幾個性質大不相同的高位,後來又投身選戰,在2000年大選中,僅以百分之三的差距小輸給陳水扁,是藍營中具有選戰爆發力的人選之一。

        縱觀宋楚瑜的從政歷程,可謂是多采多姿,擔任的職務類型往往大不相同,在擔任新聞局長期間,宋楚瑜常常在媒體上曝光,以俊秀的外型極為稱職地擔任了「政府化粧師」的角色。

        到了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期,面對當時總統李登輝的政治鬥爭局面,他又一改面貌,成為肅殺的李登輝政府的政策執行者,這個角色極不討好,當然也得罪許多人,種下許多至今仍然無法化解的怨憤。

        等到擔任省長期間,宋楚瑜又收起了「大內高手」的面目,成為與民眾完全接近的親和省長,也在民間厚植了極深的好感。

        平心而論,2004年大選藍營能夠整合,宋楚瑜挾著上屆大選強勢民意,卻願意屈就副手,是國親陣營能夠聯手的重要關鍵。

        這樣一個政治人物,陳怡魁博士認為他的特徵不只一個,在屬性上俱備了「火」、「上昇磁性力」,「土」、「交互往來磁性力」,「金」、「內縮磁性力」的特徵,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政治人格。

 

        再來介紹的,是曾任內政部長、臺北市長的客家籍大老吳伯雄。吳伯雄在政壇上的資歷,可以稱得上是相當平順穩定,歷任過幾個很高階層的部門職位,但是因為機緣和個性的關係,總是在幾次最重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失去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陳怡魁博士認為,吳伯雄就是印證動物性蛋白質成功學最好的一個例子,吳伯雄出身世家,從小便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到了中年之後,又對宗教事務產生了興趣,於是很早就開始吃清淡少肉的飲食,到了後來更是專心茹素。

        沒有了動物性蛋白質的爆發能量,一個人很容易就在競爭的場合輸給人家,而吳伯雄的從政資歷中的浮浮沉沉,正可以解釋出這樣的脈絡。

        根據陳怡魁博士的分析,認為吳伯雄的特質屬「金」,是「內縮磁性力」,內斂沉穩,是太平盛世最適合的良臣,但是如果是在群雄並起的亂世,因為殺氣不足,就比較無法發揮。

 

        立法院長王金平,是民意代表出身,歷任立法院副院長、院長,是國內政壇少數能得到藍綠雙方敬重的政治人物。

        王金平的屬性為「土」,是「交互往來磁性力」,個性好與人為善,八面玲瓏,很少和人起爭端,是國會殿堂中調和鼎  的最佳人選。

        據說,王金平在南部的號召力極強,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是更上一層樓選總統的熱門人選。

 

        然而,在藍營之中,只要是提到「明日之星」,現任臺北市長馬英九一定會被提及。這位被暱稱為「小馬哥」的中生代領袖人物,有「政治圈第一美男子」之稱。

        有著不輸給偶像明星外型的臺北市長馬英九,除了外貌出眾之外,同時也是學、經歷都非常出色的優秀人物,「小馬哥」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擁有這個世界第一學府的博士學位,早年從政時曾經擔任蔣經國前總統的英文秘書,也曾經擔任過代表正義化身的法務部長,歷任政務委員,然後在選民的支持下,選上了臺北市長。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總統陳水扁號稱「選舉不敗」,生平唯一一場選舉的敗仗,就是輸在馬英九的手上。

        目前,馬英九是國民黨中最受囑目的明日之星,在未來幾年的歲月裡代表藍軍出「馬」角逐總統寶座,幾乎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事實了。

        在屬性上,陳怡魁博士分析了馬英九的特質,認為他屬於「火」、「土」,「上昇磁性力」與「交互往來磁性力」兩種特性,對於士氣的鼓振提昇有著驚人的能量,而且也擅長溝通,足以擔任不同世代,不同組織間互動溝通的橋樑。

 

        屬於藍營明日之星的,還有和馬英九並稱「馬、立、強」的桃園縣長朱立倫,臺中市長胡志強。

        這兩位隸屬國民黨陣營的「百里侯」,年輕、有活力,而且和一般藍營的政治人物不同的是,朱立倫、胡志強兩人都有選舉的爆發能力,是能夠吸引選票的人氣王。

        桃園縣長朱立倫,是個相當年輕的「五年級生」(民國五十年後出生),出身民意代表,是知名的前省議會議長高育仁的女婿,堪稱是政治世家出身的優秀人物,朱立倫的個性沉穩,口才極好,在陳怡魁博士的分析中,具有「土」、「金」,交互往來磁性力、內縮磁性力的特質,善於溝通,也有內斂老成的優點。

        而臺中市長胡志強,卻是另一個不同的典型,胡志強出身於國民黨的官僚系統,曾經擔任過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和外國友邦的關係極為良好,而且曾經上過美國的大電視網接受專訪,是能夠以外文在國外媒體侃侃而談,發表演說的優秀外交高手。

        擔任臺中市長後,胡志強顯現了充滿群眾魅力的一面,同時也和當地的各路政治人馬相處融洽。

        在陳怡魁博士的分析中,胡志強有著「火」、「上昇性磁性力」,「土」、「交互往來磁性力」的特質,具有提昇群體士氣的能量,也富有溝通的能力。

 

        方才在簡介藍綠兩方陣營的一時豪傑之士時,陳怡魁博士不時提及的各類「磁性力」,是陳怡魁博士另一個獨特的研究創舉,他將改變人體身心平衡的種種因素,師法大自然的法則,用中國文化中的玄學方法歸納成五大磁性力。

        不過,在這裡所謂的「磁性力」,和一般認知中,物理學裡的磁力線並不相同,是一種比單純磁力線還要複雜的力量。

        在這裡,陳怡魁博士提及的磁性力是組成地球萬物最基本元素之間,各種作用力的通稱。

        同樣的理論,在世界知名的中國醫藥寶典:「本草綱目」中也有類似的解說。

 

        這些磁性力在人體內的作用,分別是:

        擴充磁性力(木):

        這種作用力的優點是富有衝勁,精力十足,但是缺點可能會流於顧前不顧後,只知道一昧往前衝,卻沒有考慮到配套的後果。

        在自然界中,擴充磁性力以水滴瞬間蒸發爆發為水蒸氣為代表。

        上昇磁性力(火):

        這種作用力的優點是善於提昇士氣,鼓舞團隊中人的氣勢,但缺點則是可能流於不肯腳踏實地,遇事只會好高鶩遠,不願按照既定步驟而行。

        在自然界中,上昇磁性力以水蒸氣上升揮發為代表。

        交互往來磁性力(土):

        這種作用力發揮得當的人都是溝通高手,擅長在不同勢力間折衝平衡,但是很不幸的,常常會有和外人關係良好,遇到自己人卻常常碰壁無法溝通的窘狀。

        在自然界中,交互往來磁性力以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雲為代表。

        內縮磁性力(金):

        這種作用力發揮出來,特徵是內斂,喜怒不形於色,老成持重,遇事謹慎,但是缺點就是容易流於保守守舊,固步自封。

        在自然界中,內縮磁性力以雲聚縮成更大雲朵為代表。

        下降磁性力(水):

        擅長凝聚向心力,能夠將一個團體鞏固得非常憲善,但是缺點就是容易搞小集團,一群人窩在一個小範圍之中,拒絕和外界的世界互動。

        在自然界中,以雲中成雨,雨滴下落為代表。

 

        五種不同的磁性力,代表的是中國玄學系統中最重要的「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最基本的元素,從這五種元素的相生(互相滋生)、相剋(互相抵制)狀態下,宇宙萬物的互動都可以得到詮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最引人入勝,也最能涵蓋大自然道理的珍貴寶藏。

 

        就拿在政治舞臺上,我們剛剛才分析過的藍綠特性來舉例好了。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認為綠營,也就是以民進黨為主體的菁英們,具有無窮的爆發力與活力,能夠在各種最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遇有適當的環境,再來尋求東山再起。

        而在政治舞臺的對抗競爭上,綠營的成員們個個口才辯給,辯論起來頭頭是道,什麼事情都能說出理來。

        反觀藍營的政治人物屬性剛好相反,以國民黨成員為主的他們,老成持重,遇事謹慎,要他們中規中矩做事,正經八百地完成一項任務也許駕輕就熟,但是一旦面臨了硬碰硬的場面,卻常常會有理說不清?

        這兩種行事風格,哪一種比較佔優勢?

        仔細想想,還真的很難下得了定論。

 

        如果是在選舉的場面,如果是在亂世之中,綠營的行事作風當然比較容易佔得優勢。

        試想,在兵荒馬亂的紛亂場面中,當然是能夠衝鋒陷陣,能夠血肉相搏的人比較有勝算,遇到這種紛亂的場景,就算你再有學識,再有品德也完全沒有用處,不僅無法佔得優勢,說不定還會屍橫當場!

        但是能夠衝鋒陷陣的,就一定能得到最後的勝利嗎?

        這倒也未必。

        明朝末年,將偌大的明朝帝國推翻的,不是後來統一中國的清朝,而是來自民間的「闖王」李自成部隊。

        這支在明朝曠野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部隊,一進了繁華的北京城後,立刻把自己的戰鬥能力拋在腦後,所有人的腦海中只被女人和金銀財寶填滿。

        最後,這支精銳之師的下場,便是被後來的大清帝國打敗殲滅。

        因為衝鋒陷陣只在兵荒馬亂的戰場上有效,等到大勢底定了,要進入和平時代的時候,就開始需要那些老成持重,成天把「溫良恭儉讓」掛在嘴上的書呆子了。

        看看國民黨在下臺在野之後仍然像在做官,再看看民進黨執政後仍在抗爭,如果把這兩者顛倒過來,錯置一下,不就天下無事了嗎?

        只要把「火」、「上升磁性力」加上一些「水」、「下降磁性力」,不就可以解決兩方的問題了嗎?

 

        陳怡魁博士發現,在風水五行的規律中,五種磁性力在體內如果有單一一種磁性力太弱或太強,身體就會不平衡,輕微的開始諸事不順,嚴重的則是身體開始不舒服,身心容易失去平衡。

        如果你能理解這五種力量間的相生相剋,當其中一種力的力量太強太弱,適時找出相生相剋的力量來均衡,這樣是不是會好過一些呢?

        而以治療的角度來說,便是以內縮性磁力對抗擴充性磁力(金剋木)、以上升性磁力對抗內縮性磁力(火剋金)、以下降性磁力對抗上升性磁力(水剋火)、以擴充性磁力對抗交互往來磁力(木剋土)、以交互往來磁力對抗下降性磁力(土剋水),大致上就是這五個大原則。

 

        這樣的食療、風水哲理觀點,不只能夠解釋在政治的分分合合上,以同樣的邏輯,幾乎便可以透視整個無垠的大千世界!

        很奇妙吧?

 

        針對現代人因為食物的種類不對,因而產生不平衡狀態的情形,陳怡魁博士老師參考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問,從五術、陰陽五行,以及許多民族生活經驗累質下來的智慧,歸納出來一套以星期和星座出生月份的食物種類,以供各位對陳怡魁博士獨創的第六術「食」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只要能夠照著食物列表上的日期,依照所需的食物攝食,不多久,一定會有明顯的助益。

        這是陳怡魁博士研究得知,人類從「內部」修正整個體質的獨門知識。

 

        常看日劇的人應該都知道,日本人計算日期的方式和我們不同。

        在日本人的日曆之中,沒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稱呼,和臺灣不同的是,日本人是以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方式來取代星期一、星期二等日。

        因此,我們熟知的星期天是「日燿」,星期一是「月燿」,星期二是「火燿」,星期三是「水燿」,星期四是「木燿」,星期五是「金燿」,星期是六「土燿」。

        根據陳怡魁博士的研究,日本人對於一星期內每一天的屬性瞭解,反倒超過同屬中國文化的臺灣,因此他們的「星期食譜」,依照的便是日本的日、月、火、水、木、金、土燿系統。

 

        日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日,不可或缺的食物是綠色蔬菜。

        月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一,不可或缺的食物是蛋類。

        火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二,需要多吃羊肉或是小腸、心類內臟,兩者擇其一即可。

        水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三,需要多吃豬肉或是內臟類的膀胱和腎臟,兩者擇其一即可。

        木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四,不可或缺的食物是內臟類的肝臟,兩者擇其一即可。

        金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五,需要多吃禽類,像是雞、鴨、鵝、各種鳥類或是大腸,兩者擇其一即可。

        土燿日,也就是一般的星期六,不可或缺的食物是內臟類的胃、肚、肫,兩者擇其一即可。

 

        還有,對於西洋的星座學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以下介紹的這一套「星座食療成功學」。

        這種以出生的星座月份來決定吃什麼食物的方式,更是陳怡魁博士獨步全球的研究發現。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同樣的理論古代的帝王便已經身體力行地在實施,早已經有過類似的做法。

        在古代的皇宮中,這種照顧皇帝的方式就叫做「十二月份天子明堂論」。

        這個理論的依循原理是這樣的:古代的帝王為了調和磁場,也為了平衡一切,智慧博學之士就依據多年來人類的生存法則,發明了一種隨著月令的不同,更換食衣住行的方法。

        換言之,就是帝王們會在不同月份吃不同的食物,穿符合當月五行的衣服,住當月適合方向的房子,以求平衡。

 

        在「平衡」的前提下,陳怡魁博士採用的方式是「抗拮」,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和所謂的「天平理論」有點類似,便是先行測知你在當月的時候會需要什麼屬性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來臨的時候,就食用適當的食物來平衡不足。

        有點像是翹翹板的兩端,只要有哪一邊不平衡,就往哪邊增加重量或是減輕重量。

        於是,依據這樣的特性列出來的「星座食療成功法」,十二個星座出生的人,適合吃什麼樣的食物清單便列在下面,只要你知道自己的星座,或是出生的月份,在該目錄中提及的食物,就是你應該食用的食物。

 

        雙魚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雙魚座出生者(二月二十三日至三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雙魚座和白羊座之間,屬「木」,「擴充磁性力」最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人參雞、雞腿煮蔥加馬鈴薯。

        其他推薦食物:煮熟的黃豆、米豆、苜宿芽、白蘿蔔、大蒜、大白菜、蔥白、杏仁、糙米。

 

        白羊座食療食譜:

        適用亦白羊座出生者(三月二十三日日至四月二十三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白羊座和金牛座之間,屬「土」,「交互往來磁性力」的磁性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肝加蔥白煮湯、雞翅煮薑絲、綠豆生吃(但要先泡水變軟)。

        其他推薦食物:地瓜葉、油菜、豌豆芽、海苔、毛豆、苜宿芽、全麥饅頭。

 

        金牛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金牛座出生者(四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金牛座和雙子座之間,屬「土」,「交互往來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小肚煮黑豆、豬肉煮豆鼓。

        其他推薦食物:海帶、紫菜、黑木耳、多汁水果、川七、烏豆湯及黑米等穀類。

 

        雙子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雙子座出生者(五月二十三日至六月二十三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雙子座和巨蟹座之間,屬「火」、「上升作用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腎(豬腰子)、魚肉煮豆鼓。

        其他推薦食物:水果、豌豆、烏豆湯、黑芝麻、紫菜、髮菜、川七、高麗菜及五穀類的黑米。

 

        巨蟹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巨蟹座出生者(六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和獅子座之間,屬「土」,「交互往來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生魚片、牛肉煮蘑菇。

        其他推薦食物:水果、綠色蔬菜、地瓜葉、菠菜、高麗菜、A菜、綠豆湯、烏豆湯、海帶、紫菜湯等。

 

        獅子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獅子座出生者(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獅子座和處女座之間,屬「金」,內縮的磁性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小腸煮紅棗、紅豆煮果糖。

        其他推薦食物:紅蘿蔔、菠菜根、紅心甘藍菜、紅紫蘇、紅蕃茄、枸杞、紅郭炵瘚央C

 

        處女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處女座出生者(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處女座和天秤座之間,屬「金」,內縮聚集的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心炒沙茶、豬肝湯、生吃紅豆(先用水泡軟)。

        其他推薦食物:綠豆湯煮葡萄糖、紅豆煮果糖、綠色蔬菜、地瓜葉、紅心甘藍菜、紅郭炵獢B紅蕃茄、及五穀類的紅米。

 

        天平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天平座出生者(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三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天秤座和天蠍座之間,「屬土」,交互往來的磁性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肝湯煮薑絲、綠豆生吃(需先泡水浸軟)。

        其他推薦食物:綠色蔬菜、菠菜、地瓜葉、空心葉、A菜、青江菜、全麥麵條、高梁、毛豆。

 

        天蠍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天蠍座出生者(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天蠍座和射手座之間,屬「水」,下降作用的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肚煮蓮子、花生仁生吃(不必泡水)。

        其他推薦食物:地瓜、馬鈴薯、牛旁、小白菜、甜玉米、黃豆芽、銀杏、松子、糯米等。

 

        射手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射手座出生者(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二)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射手座和摩羯座之間,屬「水」,下降的磁性力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羊肉、酸菜豬肚湯、麻油雞心湯。

        其他推薦食物:花生、地瓜、小白菜、紅心甘藍菜、紅郭炵獢B芋頭、紅蘿蔔、牛旁、黃豆、紅米等。

 

        摩羯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摩羯座出生者(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一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摩羯座和寶瓶座之間,屬「土」,交互往來的磁性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肝薑絲湯、綠豆湯煮葡萄糖。

        其他推薦食物:小麥、全麥麵包、綠豆芽、茼蒿、A菜、菠菜、地瓜葉等綠色蔬菜和羊肉。

                                                                                                       

        水瓶座食療食譜:

        適用於水瓶座出生之人(一月二十三至二月二十二日)

        太陽位置:運行於黃道十二宮的寶瓶座和雙魚座之間,屬「木」,擴充力的磁性較強。

        可適用平衡食物:請參考食用豬大腸煮黃豆。

        其他推薦食物:可多吃白蘿蔔、苦瓜、白扁豆、米豆、大白菜、開陽白菜、腰果、雞胸肉煮九層塔。

 

第五章  來自鄉村的一時豪傑

 

 

 

        在前面的章節篇幅裡,我們介紹了不少政治人物的特點,也肯定了先撇開褒貶功過不論,能夠成為政治人物,就算是出色人才的事實。

 

        在臺灣,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的教育特別注重,相信每個父母親都希望小孩子成為優秀人才,只是真正問題在於,如何能讓小孩子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前幾年有不少相當深入人心的廣告詞,到現在仍然深深印在許多父母的心裡。

 

        「孩子!我要你的將來比我強!」

        「人生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會有這樣的想法,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陳怡魁博士露出理解的微笑。「生物存在的目的,本來就是用盡一切力量,留傳最成功的後代,這一點,人和地球上所有動物植物都沒有什麼兩樣。

        「重點是,大家都想這樣做,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到達成這個目標呢?」

        「吃!」陳怡魁博士很肯定地說道。「要讓自己的後代擁有最好的條件,當然有很多種方法可以修正,像是風水堪輿之學,就能夠讓你生出優秀的下一代。

        「但是在所有的方法之中,以食物來修正是最容易做到,也比較能夠立竿見影的做法,換言之,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從古到今,出色的成功人物們有著什麼樣的共同之處呢?

        陳怡魁博士認為,只要是在歷史上曾經留名,曾經有過成就的人們,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一定找得到一些蛛絲馬跡,證明他們的成功都有著外在的原因和內在的原因。

        外在的原因,大致上和環境、居住地、出生地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風水之學。

        而內在的原因,就在於每天吃的食物,而這種來自食物的影響,甚至可以追溯到祖先,基本上,只要是吃得正確,再加上外在因素的搭配,就能夠出現優秀的後代子孫。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許多墳墓上頭會寫上「山明水秀」、「地靈人傑」的字句,因為好山好水專出傑出優秀的人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這可不是什麼江湖術士坑矇拐騙的臺詞喔!」陳怡魁博士大笑。「這些流傳下來的話語和歌訣,都是古代的智慧之士從大自然的領會中得到的哲理,是傳統文化中最精髓之處。

        「『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子孫寶用』,聽起來像是很玄很空洞的東西,但是這裡面蘊含的道理卻是再科學不過的東西!」

 

        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整個體系的結構大致上是這樣的。

        人類的歷史,雖然在數千年前,因為發明了器具的使用,因此開始走出和地球上其他動物不同的軌跡,開始出現文明的模式。

        但是,身為和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樣的有機生物,雖然人類在文明中逐漸演化出文字、宗教、科學,但是有許多生活的方式,卻還是脫離不開大自然,即使是已經進入都市文明的現代,人們還是不能脫離大自然而存在,生命和生活的軌跡,也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道理。

        從古代的智慧傳承下來,研究風水學的人開始發現,人的身體、心理其實受空氣(風)、流水(水)的影響極深,幾乎所有和你生活相關的東西,都和這兩大元素的分佈排列方式有關。

        如果在你的生活環境裡,空氣的品質優良,流通的水質醇淨,那麼住在這種環境裡的各類生物一定能夠欣欣向榮,不但人、畜等動物活得快樂,就連植物也能夠長得青翠翁鬱,一片綠油油的景象。

        這就是「山明水秀」。

        相反的,如果一個生活環境的空氣不佳,甚至氣流不通暢,流水的水質也差,停滯難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動物一定都是病懨懨的,提不起精神,而放眼望去,整片大地一定是枯槁灰黃,一點生氣也沒有。

        在風水的格局中,這種地方常被稱為「陰煞」,在民智未開的時代,人們對於這種地點的瞭解不深,常把土地上寸草不生,動物無法存活的現象歸咎在鬼神身上,認為是因為有了妖魔鬼怪的詛咒,才會出現這樣的地方。

        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智慧中,認為不管是埋葬先人,或是居家所在之地,都必需是風景秀麗,天氣四季分明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寶地」。

 

        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不只能夠在風(空氣)、水(流水)的條件上提供好的生存地點,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都和它息息相關,因此,在風水條件好的地點,連出產的食物都是對居住者大有益處的美好食材。

        好的風水寶地,長出來的穀物欣欣向榮,就連生養的動物也是極富營養的好食材,在這樣條件下,居住在這種地方的人們,因為體質改善,也因而能夠生出優秀的後代。

        因此,有「山明水秀」條件的地方能夠生出「地靈人傑」的後代,也就成了必然的因果循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歷代獨領風騷人物們的興衰交替之間,也看得出這樣的脈絡。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們曾經探討過歷代以來許多王朝的改朝換代之秘。當統治者的子孫因為錦衣玉食,反倒失去了活力和競爭力的同時,來自民間、鄉間、平野大地的反抗者帶著無比強大的戰鬥力而來,最後終於取而代之。

        這是食物和風水決定人們命運的政治鬥爭理論。

        還有,在其他的領域,同樣的也可以看見這樣的脈絡。

 

        「有沒有聽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陳怡魁博士攤了攤手。「這句話,一般來說是要勸戒人不能夠太寵下一代,就算再有錢,如果下一代不長進的話,再大的財產,再多的財富也可能煙消雲散。

        「但是大部份的有錢人,真的沒有辦法撐過第三代,那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有多少本來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到了後代卻成了比平常人還要窮的乞丐……

        「這種現象,也可以用風水和食物的角度來解釋。」

 

        陳怡魁博士認為,有許多賺了大錢的人,在年輕的時代都曾經是貧無立錐之地的窮人,出身寒微,最後卻憑藉成功的三要素:天賦資質、努力奮鬥,再加上機緣幸運,最後終於成為鉅富。

        但是在這三個要素背後,食物和風水依然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很簡單的邏輯,一個人出生的家庭是窮是富,並不是他能夠決定的,因為那是先天的條件,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沒有辦法改變出生前的事實,不是嗎?」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但是後天的各種努力、奮鬥,仍然建立在個人的資質上,而一個人出生時的資質優秀與否,除了家庭基因之外,還有空氣和水的因素。

        「就連遺傳自父母的基因,也深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好山好水的環境,大部份出現在一般來說,較為偏僻不近鬧市之地,古時候在這種地方居住的人,大多是平民和農家。

        但是所謂「英雄不問出身低」,雖然出身於貧窮的農戶,只要這個人天資優秀,就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出外打拼的話,在競爭上就有可以勝過別人一籌。

        而只要是在競爭的過程中得到勝利,就很有機會成為成功者,從原先貧無立錐之地的窮民,一躍躋身成為社會的上層階級,或至少是豪富之家。

        不過,真正的問題出現在發跡之後……

 

        「如果你是有錢人,而且是一個奮鬥有成之後得到一切的成功者,」陳怡魁博士用這個問題問過不少人,得到的答案相當一致。「當你一旦發跡之後,會想要住在什麼地方?你會想要住在故居舊宅,還是熱鬧的城市都城,黃金地段?」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要一個人發跡之後,當然不會「錦衣夜行」,一定是要搬到生活條件最高,最繁華的所在。

        換句話說,就是離開了孕育自己,讓他以優秀人才的資質出生的地點。

        如此一來,雖然父親輩優秀出色,但是在新居住地裡,雖然繁華熱鬧,卻不見得有一樣美好的空氣和水,這樣子生出來的第二代,是不是比較沒有父親的得天獨厚條件?

        本身資質已經較為遜色,再加上養尊處優,沒有在外頭歷練的競爭力,這樣傳下來的子孫,是不是比較容易變成庸庸碌碌的「朽木」,不僅無法開創局面,就連守成也大有問題?

        這,便是「富不過三代」背後蘊藏的奧秘與關鍵!

 

        在食物、風水、成功這幾個項目間的互動關聯研究中,陳怡魁博士還很驚訝地發現另一個法則,那就是在現代的社會中,最出色的人才不見得會出自文明較進步,物質條件較好的大都市。

        相反的,在現代有很多最出色優秀的人才,反倒都是出身於偏遠的鄉村。

        請你仔細回想一下,在現代社會的頂尖人物的言談中,是不是常常聽到這樣的內容……

        「啊……我小時候住在鄉村,家裡很窮很窮……」

        「我出身在一個很偏遠的小農村,過慣了苦日子……」

        「我們鄉下小孩比較土直,所以請多多包涵……」

 

        如果你細心觀察,翻開現今社會許多最出色的優秀人物名單,會發現他們有很多人都來自鄉村,而且其中更有人曾經是貧窮到令人無法想像的低收入戶。

        就拿現任總統陳水扁來說,他就是個出身於臺南官田鄉的三級貧戶之子。

        還有曾經在政壇上享有盛名的林洋港、林源朗兄弟,也是南投魚池鄉下出身的小孩。

        前任總統李登輝,同樣也是來自三芝的鄉下。

 

        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來說,鄉下或是農村常常會被認定是比較貧窮、落後、不繁華的地方,按理說,都市的小孩因為物質條件遠優於鄉村的小孩,照理講應該早就贏在起跑點上,在競爭的戰場上應該遠勝過鄉下的小孩才是。

        但是事實上卻不然,筆者有許多朋友在高中時代就讀的是一流的明星學校,像是建國中學、臺中一中、新竹中學、南一中等名校,而在這些一流名校中,卻常常出現來自毫不起眼小鄉村,卻在考場上拔得狀元頭籌的唸書高手。

        還有,日前報紙曾經報導過在一個雲林的小鄉村中,不過百戶人家,卻出了四十多個醫生;而在南投縣鹿谷鄉也有一戶被稱為「法官厝」的人家,三代下來居然大部份都當了司法界的菁英。

        為什麼在這些物質條件明顯比不上都市的鄉村裡,能夠出現這樣多的一時俊彥?

        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觀察,發現了這樣的答案。

 

        「除了現代物質文明的條件較差之外,其實以人類的居住環境來說,鄉村的環境遠比都市還要好上許多,」陳怡魁博士說道。「空氣清新,水源乾淨,而且小孩子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光是赤著腳在土地上蹦蹦跳跳,對於腳底神經的刺激就不知道比都市的小孩強了多少,腳底神經的刺激多,對於神經元的發育非常有好處,不只身體健康,腦袋瓜也會比較聰明。」

        除了客觀的生活條件之外,在鄉村長大的小孩子,因為先天的環境比較不足,因此在抗壓性、競爭的耐力上都會比較強,同樣面對困境或挫折,都市小孩子承受不了的,鄉村小孩就可能多幾分逆來順受的強度。

        而最重要的,還有鄉村小孩子獨特的食物攝取方式。

        「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民間草莽英雄有點類似,」陳怡魁博士說道。「鄉下小孩子因為物資缺乏,所以只要有東西可以吃,一定都吃光光,就算飽了也會當做替下一頓做準備,總要把可以吃的東西完全吃得乾乾淨淨才肯罷休。」

        同樣來自北部鄉村的陳怡魁博士回憶,在他童年的時候,平常人家因為窮,所以三餐很少有吃肉的機會,一般的小孩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的最好時機,就是拜拜的時候。

        早年的臺灣人雖然物質條件不好,沒有辦法餐餐吃到豬肉,但是每個月每隔幾天就會有準備豬肉、雞肉拜拜的機會,像是初一十五要拜,祖先誕辰要拜,還有中秋、端午、過年、七月鬼月時也都要拜,這時候,便是小孩子們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的機會。

        除了家裡吃的肉類之外,鄉村小孩子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的方法還有很多,像是在田野間捕獵小動物,或是抓肥美的昆蟲來烤。

        尤其是童年時抓蟋蟀、蝗蟲烤來吃的回憶,更是許多人記憶中非常鮮明的部份。

        就在這樣有什麼吃什麼的不利環境中,生長在鄉村這種居住所在,反倒孕育出和大自然息息相關的出色小孩,遇上家裡的遺傳血統、資質好一些的,當然就很容易出現優秀的出類拔萃人物。

 

        除此之外,陳怡魁博士還發現,在臺灣早期農村中,還有一種孕育出許多出色小孩的特殊食物。

        這種食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地瓜,也就是蕃薯。

        在許多鄉下子弟的回憶中,這種深埋地底的根莖類食物,毫無疑問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一定有著「控蕃薯」的存在,在田地上用土塊築起簡單的土堆,生火加熱,將土塊燒紅後丟進蕃薯,再把土塊打平,等到玩了好一陣子之後,再回來將土挖開,便是熱騰騰充滿田野風味的烤蕃薯。

        更早一點,追溯到二次大戰時代,有很多現在已經步入中年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時候吃的「蕃薯簽」。

        蕃薯簽是一種將蕃薯曬乾後,因為米飯類主食嚴重不足當做替代品的食物。在一般人的記憶中,這種食物的味道似乎不是很好,因為是乾製過的東西,當做主食來吃,據說是很多人記憶中非常不舒服的經驗。

        然而,在陳怡魁博士的研究中發現,地瓜是一種非常好的食物,除了富含營養的澱粉質之外,它同時也是一種富含能量的好食物。

        「那些現在回憶起『蕃薯簽』就深惡痛絕的人,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吃的時候環境實在太惡劣,等於把一些童年時候的負面回憶和蕃薯簽綁在一起,」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但是有機會的時候你也可以注意一下,這些講到蕃薯簽的往事就感歎不已的人,現在其實過的都是很不錯的生活,因為從小吃蕃薯長大的小孩子,長大後出人頭地的機會其實比別人大,因為蕃薯的確是很好的食物,不只營養充足,在我的食療理論中,也常常用它來『平衡』夫妻間不合的情緒。

        「只要是愛吵架的夫妻,沒別的,只要兩人常常喝一碗地瓜湯,我保證最後一定吵不起來!」

 

        來自鄉村的出色小孩,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在成年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同儕中的優秀人物。

        但是,如果是那些生長在都市的小孩,因為種種客觀因素,無法在鄉村長大呢?

        生長在都市裡,那些「吃豬肉,卻沒看過豬走路」的小孩們,是不是也能像鄉村小孩一樣,擁有比別人發育得更出色的條件與機會?

        關於這一點,陳怡魁博士提出「成就小孩子的過人食療法」。

 

        「均衡的食物攝取,是很重要的,特別是肉食,一定不可以缺少,」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現代都市小孩愛吃的食物中,有很多對於他們的發育都非常不利,比方說甜食,還有各種速食文化的食物。」

        在陳怡魁博士曾經主導過的實驗中,發現甜食對於小孩子的神經元發育有著不良的影響,在一次針對小孩子與甜食的實驗中,陳怡魁博士很驚訝地發現,讓一群國小三年級全班小朋友每天不吃早餐,只吃金莎巧克力和一大杯可樂,沒有多久的時間,全班小朋友的成績便出現了大幅度的退步。

        想想看,現在小孩子大多喜歡巧克力、甜食和可樂,而這些卻是鄉村小孩們不太會接觸到的飲食產品。

        兩者一消一長之間,就知道有多大的影響。

        除了甜食和速食之外,陳怡魁博士也發現,抗生素對於兒童的發育一樣有不良的影響。

        「其實,從它的名稱你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關鍵了,」陳怡魁博士露出嚴肅的神情。「沒有錯,抗生素是可以殺死病菌,在古時候沒有抗生素的時候,有很多病都是絕症,只要得了就大半會死掉,而抗生素發明之後,治癒率就得到了改善。

        「但是不要忘記,抗生素是以殺死有機體做為前提的,『抗生』這兩個字,就很清楚地點出來,就算殺了三千病菌,身體也要損失八百。

        「現在的小孩子因為面對的環境、空氣差,因此常常會生病,一生病,父母親就帶去給醫生看,醫生為了治病,不管什麼感冒傷風,一針抗生素下去,小孩子的病好了,父母放心了,醫生也完成治療,似乎是皆大歡喜。

        「但是在研究中顯示,抗生素同樣會導致小孩子的神經元發育不完全,抗生素注多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學習遲緩的情形。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情形,你又怎麼讓小孩子『贏在起跑點上』?」

 

        但是,生病了如果不讓醫生打針,又怎麼忍心讓小孩子受苦呢?不管是什麼樣的父母,看見小孩子生了病一定會心疼,總不能看著他感冒發燒,卻仍然置之不理吧?

        「有一件很奇怪的事,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過?」陳怡魁博士指出。「古時候的小孩子,如果在童年的時候常常生病,長大後卻往往身體強壯,不太生病。但是如果是現代小孩在童年時常常生病,長大後卻很可能成為茫茫然,做什麼事都一事無成的人。

        「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是因為古時候的人遇上了小孩子容易生病,就會用溫和的方式做『藥補』,以改善小孩體質為前提來補他的身子。

        「在這種處理方式下,小孩子的身體在調養下逐漸變強,雖然有時候還是會有病有痛,但是每一場病過後,身體的抵抗力就強一些,這樣子長大以後,當然會成為健康的成年人。

        「反觀現代的醫生,遇上小孩子生病的時候,治療的方式就是把病菌除掉再說,根本沒有給身體一個適應抵抗病菌的機會;從表面上看起來病好像很快就治好了,但是每一次治療之後,等於是給病菌一個突變的機會,再加上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對於小孩子的發育不利,如此循環下去,每生一次病,就打一次讓小孩子茫茫的藥物。

        「在這種條件下長大的小孩子,你又怎樣能夠期待他們長得聰明,長得好?」

 

        為了將食補的步驟精簡,不必像古代一樣燉煮那麼多種中藥,陳怡魁博士從很久以前便致力於研究讓身體從根本變好的食品。

        在這樣的前提下,因為在加拿大易經學院中的蔘種栽植研究得到成功,因此陳怡魁博士終於開發出從人參精煉而出的食品:「人參種子油」,對於增進大人、孩童身體體質,有著極為不錯的效用。

 

        另一個鄉村小孩垂手可得,都市小孩卻可能無緣享受的環境,便是流通的空氣(風)和富含能量的醇淨之水。

        針對空氣的問題,陳怡魁博士認為這是現代人的宿命,如果以最理想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房屋居住材質應該是木造房屋,因為木造房屋的活氧含量是普通鋼筋水泥房屋的四百倍,但是現代人有緣住在木造房屋的人少之又少。

        為了彌補這樣的不利條件,陳怡魁博士開發出來的是「活氧環境改善法」。

        這種居家品質的改善方式其實並不難,只要在家中放置圓葉類的綠色植物,最好的選擇是黃金葛,並且在大量的綠色植物上裝置石英燈照射,便能夠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上得到大量的活氧。

        如此,便能夠模擬出鄉間充沛的活氧環境。

        有了好的空氣,在好水的研究方面,陳怡魁博士也依據古書上的許多資料,模擬了古代諸葛孔明居住的地靈人傑之地:「隆中」環境,以高壓電流震盪稀有石類「川綠石」,讓千年前的美好之水重現,這便是陳怡魁博士最知名的產品之一:古井水。

 

        在這一個章節裡,陳怡魁博士以科學論證的角度,解答了來自農村的英雄豪傑們,這些人的成功之秘,也將千古以來許多成功人物的秘訣公諸於世。

        生活在都市的下一代小孩子,如果沒有農村背景的成功術,面對著工業社會環境中種種的污染、不利元素,在成長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許多嚴苛的挑戰。

        「我當然知道我沒有能力改善全面的環境,」陳怡魁博士慨然地說道。「然而,我能做到的,就是提供有心想要改善的人修正的方式,這便是我想要做到的社會貢獻。」

 

        其實,陳怡魁博士在多年來的研究達到某個程度之後,很早就已經發現,在現代的社會中,只要做到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其實就可以讓這個社會更美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陳怡魁博士很肯定地說道。「只要能做到這兩點,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是一個向上提昇的美好環境!」

 

        這就是在長春路上那場世紀之會中,陳怡魁博士面對連戰的選舉陣營人士,饒有深意地對於參選人連戰主席做出的期許。

 

第六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日前在媒體上報導,「經營之神」王永慶看出了未來的醫療新趨勢,因此投入了上億的巨資,打造興建了所謂的「頂級銀髮族醫療中心」,專門針對高齡的消費者,要讓他們在晚年也能過著幸福而且充實的日子。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很顯著的社會現象,那就是世界上的人口有著老化的傾向,這一點,是歷史上從來不曾發生過的事,世界上幾個先進高度開發國家因為新生人口的降低,老人的壽命延長,逐漸進入了所謂的「高齡化社會」,而臺灣也開始出現了這樣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說這是在歷史上從來不曾發生過的事呢?在過去的年代裡,因為科技、醫學還不像現在這麼進步,人類的生活環境也有著種種問題,因此,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高。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三十來歲,古羅馬帝國還曾經有一段時期,因為戰亂和瘟疫的關係,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六歲。

        而中國人的俗語裡,還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因為「七十古來稀」,代表能夠幸運活到高齡的人數量並不多,因此針對這個族群的生命歸劃當然就很少,就好像在一個地區如果沒有什麼頂級顧客,就沒有必要開名牌精品店,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有很多在過去讓名醫也束手無策的疾病,到了現代已經可以輕易治好,因為這樣的因素,人類的壽命大為延長,在已開發國家中,男性的平均壽命大多已經可以超過七十歲,而女性的壽命更長,幾乎可以到達八十歲。

 

        在以往的年代裡,人們一旦步入老年,大多有一個觀念,總覺得辛苦了一輩子,老了已經就不想再做任何事,對於許多人生規劃也開始放棄,這種態度說好聽一些,就是「開始準備享福」,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混吃等死」。

        這樣的想法,正確嗎?在陳怡魁博士的觀念裡,當然是可以修正的。

        「人老了,並不表示一切都已經結束了,」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雖然力氣可能衰退,身體可能有些機能開始喪失,但是如果能夠在這個階段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些,又有什麼不好呢?」

        在這裡,陳怡魁博士所說的「過得舒服一點」,並不是要老年人成天坐在原地動也不動,等著別人來服侍。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大家庭裡也許還能做到,但是現代人的家庭人口普遍減少,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家人要兼顧。

        因此,老年人如果能夠自己獨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步入老年的階段,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只要是活得夠久,就一定會經歷這樣的階段,」陳怡魁博士笑道。「很多人常說:『老了,就沒有用了。』,這個想法真是可惜,因為如果能夠善加運用,老年人其實能夠做出很多的貢獻,比起年輕人可是不遑多讓。

        「俗話不是也這麼說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的人生經驗豐富,閱歷精彩,只是可能在體力、身體狀況上比較虛弱,但是這並不是沒有辦法修正的,如果能夠讓所有人的老年階段過得幸福健康快樂,對於整個社會也是相當正面的事。

        「就拿成本會計的角度來說吧!現代人的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但是以平均壽命來說,一個人從退休到走完人生歷程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現在大部份的老人都把這十年當成是等待死亡的過程,可有可無,成天只是在和自己的老化、病痛搏鬥……

        「如果能夠改善這樣的情況,讓老年人過得更好,以他們超越年輕人的經驗和智慧來做些事情,對社會仍然能夠做出貢獻,這樣不是很正面的事嗎?」

        的確,以社會成本的角度來說,如果能讓老人們在生命最後十年過著更好品質的生活,以社會成本來說,是一筆非常珍貴的資源,值得重視。

        因此,在新世代的社會學觀念上,陳怡魁博士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列為重要的目標之一。

        在長春路的聚會中,陳怡魁博士請國民黨幹部轉告連戰主席的,也是這樣的概念。

 

        「我的想法非常簡單,」陳怡魁博士如是說道。「因為我的研究理論中,已經找出來讓老人過得更好的秘訣。有了方法,接下來就是要實行。

        「在實行的階段中,一定要顧及兩個部份,一個是號召,一個是實質的執行。在實質的執行部份,牽涉到的是經費、預算、人力的問題,這一點我也知道,要用政府的力量去做,簡直是困難重重,必需要經過無數的關卡,基本上是緩不濟急的。

        「因此,這個部份就由我號召宗教界的人來做,政府需要做到的,只要在號召上支援我們,讓這件事情成為有政府的參與,如此就能夠事半功倍。」

 

        那麼,所謂「已經找出讓老人活得更好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這一點,就要從陳怡魁博士的研究談起。

 

        一般來說,老年階段會產生的各種問題,和小孩子們的情形有些地方相同,有些地方則不一樣,因此古人才會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放在一起。

        因為照顧這兩種族群的方法的確很相似。

        老與幼的照護方式,兩者相同之處在於,和處於中壯年時期的成年人比起來,老年人和幼童都處於人生中體力較弱的階段,因此對於健康的要求,都比成年人來得重要,照顧上也要花更多的工夫。

        而兩者之間的照護,當然也有不同之處,不同之處在於,老年人因為所有的身體系統都已經渡過了發展的階段,不像小孩子還有成長的過程,因此在調理健康的須求方面,就不需要考慮到「發育」,而是著重在「保養」和「維繫」之上。

        如果用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的醫理認為人的身體最重要有三個要素:「精」、「氣」、「神」,如果是針對幼童或是年輕人,「精氣神」這三者的調養都必需考慮到,因為以他們的生命特徵來說,除了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之外,還要考量到未來的發育,因此,這三件要素都是必備不可或缺的。

        但是老人的照護就不同了,以老人們的健康角度來說,只要保持「氣」和「神」兩的部份就已經足夠,因此在照護上,著重於「調整」和「恢復」。

 

        陳怡魁博士對於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靈感,和他的眾多研究成果一樣,也取材自古代的智慧典籍。

        這一次,他取材的資訊來自一本歷史非常悠久的古代醫書:黃帝內經,從老祖宗最原始的智慧中得取靈感和構想。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以疾病的分析理論來說,老年人的「病」常常都不能稱作是「病」,因為很多老年疾病和年輕人染患的疾病大不相同,成因不是來自外在的因素,而是來自己自身的老化過程。

        就和老年人的智慧經驗一樣,老人會累積閱歷和智慧,但是同樣也會累積病因。

        「有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種出什麼樣的果實,」陳怡魁博士解釋說道。「老年人老化之後生的病,泰半來自年輕時累積的病因。年輕時不懂得照顧身體,吃的毒素,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像是在水庫貯水一樣,如果沒有好好釋放,有一天就會爆發出來。

        「可以這麼說,老人的病,通常都不是用藥來醫的,人到老年的時候發作的疾病,有很多都來自於年輕時代種下的因,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也許還壓得住,到了老了,身體弱了,就一個個地顯現出來。」

        因此,如何減緩這樣的老化過程,是老人保健的重要關鍵之一。

 

        「在這方面,中醫的做法要比西醫來得和緩,而且有效,」陳怡魁博士這樣認為。「當老人出現病痛的時候,西醫還是用『對付』的方式來治病,哪裡出現問題,就用猛藥攻什麼地方。

        「西方醫學對於外來疾病的治療是相當不錯的,特別是對付急性傳染病或是意外導致的重大傷害,如果是用西藥來治這方面的疾病,效果相當快速,治療的效率也好。

        「不過老年人的問題大多不是外來的因素,而是從身體內部開始出現問題,就好像打仗的時候他明明沒有外來的敵人,你卻仍然要拿大砲去轟敵人,最後才發現轟到的可能是自己。你覺得自己很認真地在治病,健保卡從A卡用到J卡,跑醫院像是在跑『灶腳』,但是卻一直沒有改善。

        「所以,治療老人的病痛,要從『調養』做起。」

 

        陳怡魁博士認為,針對老人的疾病痛苦,最好的方式還是要從「補氣」、「補神」著手。而這兩者要補充完全,可以用糙米補神,用陳怡魁博士研究發展的「黃帝參」來補氣,兩者一定要合併使用。

        糙米,在近年來是許多人信賴的健康食品,在以往人們將精製白米視作上品的情形已經不復見,在回歸自然的前提下,糙米的使用,已經成了新一代健康食品的指標。

        而陳怡魁博士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黃帝參」,更是極為珍貴有用的保健食品。

        黃帝參,栽種於北緯五十二度的地區,從參種種植到發芽,就要等待上三十個月的長時間,再經過六年的成長,長成後再經過一年的泡製,總共要花上十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讓這種補氣的良好食品問世。

 

        這種補氣、補神的概念,是陳怡魁博士有志推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原動力,希望能讓老年人口在臺灣能夠過更好生活。

        在這本「食物與大選」之中,對於政治的探討著墨不少,但是最重要的概念,還是希望能從「食物」、「食療」的角度改善眾人的生活。

        畢竟,政治就是「眾人之事」,關係著千千萬萬人福祉的事,不就是政治人物最應該關注的事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希望在這個世上千千萬萬的人們,都能夠有個健康愉快的人生。

 

  回 陳怡魁論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ai1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